「颜渊篇第十二」10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译文】
子张问如何提高道德、不犯糊涂。孔子说:“为人谋尽心竭力,与人交诚实不欺,且所行不悖于义,就可以提高道德。对人喜欢就想让他生,厌恶就想让他死。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如此被情绪所迷),就是糊涂。”(《诗》云)“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如此被欲望所迷,也是糊涂)。
【注释】
“崇德”,指提高道德水准。崇,高也,此处用作动词。
“辨惑”,指解除疑惑,不犯糊涂。“惑”,迷惑,糊涂。
“主”,意为注重、根本。
“忠”,即为人谋尽心竭力。
“信”,即与人交诚实不欺。
“徙义”,向义靠扰,即不悖于义。“徙”,迁移。
“恶”,音“勿”,厌恶。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出自《诗经》,意思是“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因为见异思迁”。
【评析】
子张是孔子的晚年弟子,为人勇武、善交而不媚俗,重德行修养。在善读「论语」11.16、11.18、11.20三章中已有相关介绍。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子张的一些弱点。比如,为人有些偏于教条和理想化,不太会通权达变,也不像颜回和子贡那么有悟性。因此,对于子张的问题,孔子就回答得比较细致、具体。
子张问如何“崇德”,孔子告之曰“主忠信”,即为人谋尽心竭力,与人交诚实不欺。“主忠信”是儒家修身养德的基础,也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参见善读「论语」1.4)的主要内容。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可见,“主忠信”并非是只适用于圣人君子的理想化主张,而是可适用于任何人的普世原则。
孔子担心子张会教条地去行“忠信”,因此又额外叮嘱他一句“徙义”。也就是说,行“忠信”必须不悖于义。比如,孔子虽主张“臣事君以忠”,但其前提却是“君使臣以礼”,即君不能让臣去行不义。换句话说,就是臣应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就是“徙义”。
何谓“义”?义乃仁之路,是仁的理性实践路径。儒家讲“中庸”,“中”是不离仁道,“庸”是可施行且有效。可见,“义”即是“中庸”,“中庸”只不过是“义”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对“义”的具体阐述。
在本篇第六章中,子张曾向孔子“问明”,本章又问孔子如何辨惑”,可见“明”而“辨惑”这两个相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子张。“惑”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起于人心之迷,难以解释,孔子便以事例说明。比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就是感情用事,是理智被情绪所迷,这就是“惑”。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该诗表现了一个被抛弃女子对丈夫见异思迁的愤怒情绪。有些注解对孔子引此诗句感到不解,认为属于错简。若果如此,则只能存疑不论。若此处并非错简,那么孔子引此诗句,大概就是想说:无论是嫌贫爱富还是见异思迁,都是被欲望所迷的结果,也是“惑”。因此,只有保持自省和约己,避免被情绪和欲望所迷,才能保持理智,“明”而“辨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