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乐演出中,一心在乎演出效果而不专心去完成节目,这是贪的表现;脱离内容需要而一味地卖弄技巧,这是嗔的表现;节目气质混乱、感情匮乏,不能使观众感动,这是痴的表现。所以,禅乐“无贪无嗔无痴”的境界应该是精神单纯,技术朴实,感情真挚。”
初读悟乐上师写的这段话,就觉得非常非常的正确!这上面虽然写的是佛语“贪嗔痴”,但其实却是做事的基本态度。
这样我想起我在绘本馆讲故事的感受。
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把心思放在华丽的变声技巧和夸张的表情、形体表现,好玩是好玩了,但也使得故事会的气场变得更为浮躁,也很难引导出孩子们更为细腻、丰富和真实的情感,也就失去了一次跟孩子的心交流的机会。
我心想,这简直就是我对故事会的体悟升华,我们给孩子讲故事,其实就是精神单纯、技术朴实和感情真挚,就相当于给孩子们“吃了”一堂美味的精神大餐!
第二次再读,我却有了非常新的感悟。尤其是第一句话:“一心在乎演出效果而不专心完成节目,这就是贪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就是贪呢?当我开始认真思考这句话时,我的心陡然一怔!
当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盘算着要通过几年就做到公司哪一层的管理者………
当我嫁作人妇,我想像着甜蜜幸福的生活就是两个人牵手散步、收小礼物………
当我开始有一点儿存款的时候,我就想着再去做下什么投资,赚多少多少的钱……
当我开始看书写书评的时候,就幻想着自己的一开始的小小评论有一天能化身成为别人眼中的真知灼见……
当我开始学习茶道文化的时候,又开始编织着自己精通茶叶之知识和泡茶的技法等等的梦想……
以上的种种,难道不正是“贪”的表现吗?
悟乐上师的话犹如“棒喝”,让我发现深藏在我看似奋斗上进的心下面的贪婪之心。
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个段子,是中国首富王健林说的一句话:“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一个亿。”。但是,这段话很快就被普通工薪族调侃成了段子。
人们常说:贪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常常不满足于当下此刻,常常想象着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权利上的,也可能是名声威望等,而他们想要得到的却有可能是自己根本得不到,不能得到的原因大概是目标太高远或努力太不够。
可当我真正开始了解王健林说这句话的背景时,我感受到的是精进心而不是贪心!
“当王健林当年提出要挣一个亿的时候,公司就有人站起来反对他,说他是“说胡话”,但王健林坚持认为:只有先定目标,才能去奋斗,即使达不到目标,完成一部分也是好的,心和舞台都是逐渐放大的过程。”
这个观点和悟乐上师说的“一心在乎演出效果而不专心去完成节目,这是贪的表现”简直是有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有了一个想要达成的目标,是“贪心”还是“精进心”,最重要的区别并不是这个目标的本身,而是我们是否真的有专心去完成这个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的梦想,真的就只是梦想,被我们永远的存放在了梦里,而从来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去践行,那存着这个“梦里的念想”就是贪!
《法华经》:“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什么是真正的精进?那是仔细修证、体悟、践行、来印照自己的内心,是自己真实的心行的改善与提高,用这颗真实不虚的精进心来引领我们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