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找到《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的优质电子书(只找到pdf版),干脆尝试读英文版。本以为这是块硬骨头,结果读起来出人意料地顺利——作者用词简单,结构清晰,很适合非英语母语者阅读。
比较有趣的是,英文中微观经济学叫Mic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叫Macroeconomics。二者拼写像,发音像,意思却相反,不知道造词者何苦呢?
最近读的就是Macroeconomics,这两周读了4部分共10章:
第八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第九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第25章 生产与增长
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第27章 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第28章 失业
第十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第十一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书中每章末尾都有总结部分,这里就不再多此一举逐章总结了(也防止引用太多被锁),只挑出几个点谈谈感想:
总的感觉是,宏观经济学离我们的生活远了些,它不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分析买卖冰淇淋时的供需关系,而是开始分析利率提高或钞票印多时会发生什么。虽然没那么有趣了,却更关乎我们的切身利益。了解了真实利率就知道钱该不该存银行里,了解了通货膨胀就知道苹果涨价的罪魁祸首到底是果农还是印钞机,了解了"有效市场假说"就知道该不该纠结如何选股票。
GDP
GDP历来很有争议,但它其实是个好同志,很能反映一些问题,总不能要求人家十全十美吧。有趣的例子是,奥运奖牌数与GDP总量正相关(不是人均GDP)。不管是人均GDP低而人口多的印度,还是人均GDP高而人口少的荷兰,只要总GDP相当,奥运奖牌数就相当。当然除了总GDP外还有两个因素:1、奥运主办国奖牌数多些(主场优势);2、社会主义国家多些(资源能向运动员集中)。
下表是GDP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在网上查到:2019年,第72名中国人均GDP是10913.42,第8名美国是117160.71。
和洛克菲勒比谁生活质量高
我们今天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多少,和当年洛克菲勒相比如何呢?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生活年代是1839到1937年,其资产相当于今天的2000亿美元,是巴菲特的两倍,被认为是近代最富有的美国人。现在问你,你愿意穿越到那个年代获得这2000亿美元吗?那个年代没有空调、手机、电脑、互联网,前期更是没汽车、飞机,生病了也没有抗生素。大多人都不愿意,也就是说我们大都比历史上最富的人过得还好。书中引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的影响有时被高估了。
追赶效应
国家发展也有“新手福利”,经济学中叫做“追赶效应”。越穷的国家往往发展速度越快,上世纪末韩国GDP曾以6%+的速度增长,同时期美国GDP增速只有2%。这是因为人均生产率取决于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人均物质资本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穷国工人缺乏生产工具,少量的资本投资会大大提高工人生产率;富国工人人均资本量已经很高,所以增加的资本投资对生产率影响就较小了。
教育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靠教育。在美国,一个人每多受一年教育就能使工资水平提高10%;在欠发达国家,受教育者与未接受教育者工资差异更大。而且,教育还有很高的正向边际效用,只要有一个人产生创新想法,受益的将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社会文明程度也会提高。所以对教育的大力补贴是很划算的,学习也是很划算的!
人口
人口也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因很简单:人口增加,虽然人均资本量被摊低了,但却会产生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科技发展提高,从而使所有人受益。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情况,和人口数量关系不大。
国际贸易
如何看待国际贸易?当一个国家出口小麦、进口纺织品时,相当于有了一种把小麦变成纺织品的魔法。
这个道理在清朝闭关锁国而落后挨打时就应该充分认清了,但到现在仍有许多盲目贸易保护的声音。如果进口了大量国外商品,他们说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如果出口了大量本国产品,他们说我们的资源都被外国人买走了!越是无知的人往往越理直气壮,以为自己站在了智识的最高点,他们被爱国主义自我陶醉着,最后伤害的却是自己同胞。
政客和围观群众喜欢从国外找问题,而经济学家们则更多地从国内找问题。比如政客经常将国外竞争视作本国经济发展的威胁,经济学家们看到的问题则是本国的储蓄水平太低。
吝啬鬼
世上最慷慨的人莫过于吝啬鬼——他们本可用尽世界上各种资源,但却选择不这样做。他们和慈善家的唯一区别是:慈善家只为少数人服务,他们却将慷慨洒向大众。怎么理解呢?
如果你建了一个房子却没买房子,那么世上就多出了一栋房子的财富;如果你赚了一块钱,存到银行将使利率降低到足以使某人多借出一块钱,藏到床垫底下也能将货币供给减少,进而使物价降低到能使某人多买一块钱的晚餐。
总之,储蓄就是慈善。
战争借款
战争借款是合理的,原因有二:
- 如果不去借款,就得大幅提高税率,经济效率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 战争借款相当于把战争花费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子孙后代头上,这很公平,毕竟当代人打仗就是为了后世的太平。
70规则(Rule of 70)
假设一个经济体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都相同,那么用70除以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得到物价翻番的年份。广义来说,假设某个变量年增长率是x%,则该变量将会在70/x年内翻一番。
例如,物价每年增长10%,那么物价翻倍需要7年。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风险厌恶和边际效应
经济学能用边际效应来解释风险厌恶。一个人财富越多,每多1块钱对他的效用就越低。当一个人多1块钱时,这1块钱带来的边际效用较低;当一个人损失1块钱时,这1块钱减少的边际效用较高。所以人们有风险厌恶。
投资
金融领域的一句至理名言是:“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别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分散风险(diversification)是指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降低风险。
如果你想买一个投资组合(stock portfolio),有三种方法:
1、自己研究,比如读企业年报等;
2、靠听取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建议;
3、买共同基金(mutual fund)。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好玩的方法:把股票页面放到靶子上投飞镖——随机选。这样做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即由于股票交易中买方与卖方同样聪明机智,股票价格形成是市场对随机到来的事件信息作出的反应,现今的股价已基本反映了供求关系;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其变动路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因此,股价波动是不可预测的,根据技术图表来预知未来股价走势的说法,实际上是一派胡言。
"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实际上,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都是信息有效的。"这种理论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曼昆说,“但是,有效市场假说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描述,比你认为的要好得多。”
一个例证是,投资服务机构Portfolio Solutions和Betterment曾经发布研究报告,分析持有10种资产的投资组合在1997年至2012年间的表现。结果发现,指数基金投资在82%到90%的情况下,表现好于主动管理投资。因为主动管理投资交易频繁产生了较高的交易费,并且还需要为“专家建议”付费。
投资收益较好的那些管理者,可能只是运气好。找100个人投硬币,大概有50次正面,投出正面的人并不能说他有更高的“投正面”技巧,下次再让他投时就不一定了。
大佬都如此说,我感觉就省的费工夫研究股票了,随机挑一些基金定投好了。
失业、经济衰退
1980年以来,失业人数增加,一大原因是对低技术劳动力需求的降低。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无用之人”,和《未来简史》的观点切合。
工会也是提高失业率的一大原因。当工会使经济的某一部分涨了工资时,其它部分的劳动供给将会提高,从而使工资降低。可以说,工会收割了不在工会的工人的利益。
了解经济衰退有一些有趣的指标:
- 牙医忙吗?当人们度日艰难时容易推迟预约;
- 商场好停车吗?顾客少=车位多;
- 通勤时间久吗?时间短说明上班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