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前,老冯就在微博里大宣特宣“我不是潘金莲”,害得我坐立不安翘首期盼,好不容易上映了拉着他俩直奔影院。
影片很合我口味,好评,打90分。比起我的高调,他俩倒是很理性,居然说只能打七八十分。同一部影片,观感如此不同,可见都是有思想的人哪。如同看一个人,有人喜欢钱财,有人喜欢外观,有人喜欢内在,没法评论孰优孰劣。
回到家谈观感,儿子先发言,他说女主角十几年纠缠在官司里,活在仇恨中,不值得。这个十四岁的少年真是我的亲儿子,得了我的真传哪,这也是我观影时的强烈感受。女主角显然是个受害着,丈夫与她假戏真做离了婚。从此,这个倔强的女人走向漫漫告状路,把对丈夫的恨绵绵不断地持续下去,直到丈夫死去。那一刻,她倒地痛哭,顿时觉得活着没有了意义,居然想到自尽,幸亏未遂。多么耐人寻味的结局,一个人的生活信念居然是由仇人在支撑,这需要多大的心理扭曲才能做得到。女人弱起来真是惊天动地,为了报仇不择手段,连低劣男人提出的出格要求都爽快答应,仇恨的力量太可怕了,简直没有底限。其实,她也有过累了不想继续上访的时候,可惜她的前任老公不但没有说出她预期的话,还火上浇油来了一句,你就是个潘金莲。这一回,她好不容易灭掉的仇恨火焰又熊熊燃烧了起来。毫无疑问,她是个传统的女人,凡事黑白分明,容不得有一丁点灰,这种个性加上对潘金莲这个人物太敏感,都是她命运悲催的原因。这个傻瓜女人,伤过哭过就翻片儿嘛,干吗那么执着。老公背叛还你个自由身,这是你第二春的前奏啊,趁着大好年华,美美谈几场恋爱,享受一下正常的生活多划算。
剧情有不少搞笑,更多为酸楚,让人温暖的是她那初中男同学,一个首都的厨子,看她来了,果断请假陪她,还给她找地儿住。后来那位男士回家乡了,真诚追求她,苦口婆心帮她,俩人一唱一和,半夜出发一路飞驰,在黄山上享受爱情,那一刻,她的笑美到极致。有趣的情节即将出现,去了房间,男方急不可耐一扑而上,画面瞬间是空的,随即男方退着回到画面,少了外套。然后,他又扑了上去,又被推了出来,此刻他是一个光着上身的男人。接着他又凶猛地扑了上去……情节爆笑,很有带入感,很自然。意味深长。
此片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官者担心她上访,每年到两会,自上而下围追堵截,场面隆重,讽刺到位。大概冯导对此片也抱以厚望,才有与王思聪互撕一事吧。我倒是理解冯导的心情,自己导的戏如同自己的孩子,怎看怎顺眼,这是一定的。只是,万达可是老王家的私人码头,排档期可是活活人家说了算哪,你指天划地很难达到目的哦。也许,冯导并不打算起到什么效果,图个宣泄罢了?人真是太复杂了,原以为冯导这把年纪,风风雨雨阅历曲折,啥事都看开了。谁料偏偏在这件事上较真了激愤了,最主要还于事无补,可见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多难的一件事情。
谁都知道,一时冲动,互相开撕,损人自损,徒增不爽。可依然有很多人前赴后继,明撕暗撕,不亦乐乎。谁受益了?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