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道光年间,有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杨熙,人称“小杨侯”。他可是忠武公杨遇春的孙子,凭借恩荫做了刑部主事,在军中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那时候,耆英等人和洋人议和之后,机密之事就不再告诉将军了,将军呢,也乐得清闲,安坐在杭州城,以为这样就是“静镇”。幕府里没有邸报,地方官也不把洋务的事儿告诉将军。举人陈培常就笑着调侃说:“要是想不知道官职升降、天下治乱,那没有比军营更像桃花源的了。”
可后来,洋人荼毒镇江的消息传来,将军想选将出战,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候,咱们的小杨侯杨熙站了出来,他慷慨激昂,决定承担起这个重任。
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8月1日),杨熙在平湖弄珠楼下祭旗出征。这弄珠楼啊,可是东湖的著名景点,初建于嘉靖年间,因九条支流汇合东湖,遂建亭于湖中,犹如九龙戏珠,故而得名。后来万历年间修建,又改名珠台楼,再后来就成了弄珠楼,风景那叫一个美。
杨熙在弄珠楼下排列战舰,按队北行,准备和洋人一决高下。可这时候,家里却传来消息,说他的妻子符氏刚刚去世,家人送来了讣告。但杨熙呢,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锦瑟凄凉不挂愁”,把个人的悲痛都埋在了心底,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出征的道路。
将才毕竟小杨侯,锦瑟凄凉不挂愁。慷慨临江谋一战,祃牙高会弄珠楼。——【清】贝青乔《军中记事诗》其八十八一
按:自耆英等和议既决,机密之事遂不复禀白将军。将军亦不往问之,惟安坐杭城,以为静镇而已。(幕中既无邸报,地方官又不以夷务来白,举人陈培常笑曰:“若要黜陟不知,理乱不闻,桃源处莫如军营矣。”)继闻𠸄夷之荼毒镇江也,意欲选将出战,而苦无其人。主事杨熙独慨然任之,熙固忠武公杨遇春之冢孙,军中呼为“小侯爷”者也。六月二十五日,熙祭旗于平湖弄珠楼下,排列战舰,按队北行。时熙妇符氏新亡,家人适以讣至,故有次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