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讯发达了,同学聚会颇为流行。一般的情况是逢十必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都有。
同学聚会大都要请老师到场。有了近三十年教龄的我,已经数次被邀请到学生聚会现场,接受鲜花、礼品,并代表讲话。
在激动、荣耀之余,也有隐隐的不安。
数次参加聚会,我都会在心里发问,入道之初那几年,年轻气盛,武断粗暴,教鞭挥处,伤到的学生到了没有?
见面怎么说话?说什么?他(她)会不会趁此给老师难堪?
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已经想好了当面道歉的话。
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觥筹交错的人群中的他(她),走上前致歉,大度而懂事的他(她)却说道:“老师,你说的事,我已经不记得了,我早都忘记了。”
还有在人群中我没有看到的他(她),就问别的学生他(她)来了没有,帮我找找他(她)。当我向他(她)道歉时,善良的学生还是没有怪我这不称职的老师!此时我常常心发酸,眼盈泪。
弟子啊,你们的原谅和大度,还是祛除不了我的羞愧和不安,还是免不了我的忐忑和尴尬。
几次聚会的尴尬,使我陷入了回忆和反思,
首先,我想到了聚会没有见到的一个女同学。当年那个,(有一次)上课不好好听课、不翻书、眼睛一直朝窗外看的那个女同学。当时在课堂上,我提醒她要认真听讲,她不听;走近她,让她站起来,不理。我一下子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把她的书扔出教室,还把她拉出教室。
类似的事情至少发生过两次。
那个时候,我为什么要那么过激,那么不理智呢?伤害学生!
学生那样做,是不礼貌,不听话。当时自己就认为这是冒犯了师道尊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简直大逆不道!就这样自己把自己先推到了高坛上,下不了台了!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会盛怒,盛怒之下,自然会有过激言行,过激言行自然会酿成错误!(也为若干年后的自己酿造了几多苦酒!)
其结果必然两败俱伤,自己那种暴怒的狰狞面目暴露给了全班学生,那个学生也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这还是其次,可怕的是,再想想她以后怎么还会听进去我的课呢?学习不就因此而耽误了吗?
若干年后冷静反思,遇到学生此类表现,是不是可以先冷静一下,在提醒她而她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暂时放下。再找别的时间和她谈话,问清原由,加以恳切的规劝和批评,想必该生会愉快接受,还会感激老师也未可知!
遇到学生犯错,为师者需要冷静,给事情一个缓冲时间,进行冷处理,效果可能就是师生双赢。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某届学生聚会不久,我会在驾校邂逅那个我在聚会上,曾当面致歉的那个男同学!
那天我是陪儿子考科目四,在候考的人群里,我居然看见了蒯英美同学。他也看到了我,赶紧趋步向前和愚师握手寒暄,然后就跑着去给愚师买饮料去了。看着他的背影。我又陷入了回忆。当年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定了严格班规,有违必罚,规不容情。
小蒯属于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类型:迟到,瞌睡,学习不是太努力。他的小错行为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我勒令他回家叫家长,家长叫来,写好保证,永不再犯,方可进教室学习。
谁知这小蒯也不回家叫家长,也不进班学习。反正是我没见到他。随后听说,他是我上课他不来,我查班,他不来;我不在的时候,他都在。他在和我捉迷藏。师生俩就这样僵持着,他不找我,我更不会找他。这样有好长时间,具体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在很快就该放暑假,升高二了。到高二重新分班,他就不属于我的班级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作为班主任,除了上课,进班督查班情是很勤的,这就是说小蒯要有很多时间不能进班,要避开我的行踪。那段时间,小蒯的学习,耽误得多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小蒯很快给我买回了饮料,我在感动和尴尬的心理下,和小蒯边喝边交谈。
从交谈中得知,小蒯没有考上学,在老家务农,农闲做点小生意。这更增加了我的愧疚。我觉得这是我的罪过。要不是当年我把他撵出教室,要是我能够及时变通找他谈谈,不让他再回去叫家长,让他自己作作检查,及时回班学习,也许他会感动,也许会好好学习,也许就会考上大学,也许小蒯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番境遇!
对于惩罚者来说,就算是惩罚过当,不过是一篇检查,一次处分;而对于被惩罚者来说,就可能影响他(她)的一生,贻误他(她)的一生!
被惩罚的学生是别人的孩子!假如我们自己是家长,我们的孩子被老师这样对待,撵出教室不能学习,我们会是多么地着急啊!
庸医误人,有时候立竿见影,一刀见血;庸师误人往往是杀人不见血。
为人师者,教育学生必须严格,但一定要严而有爱,严而有节,严而有理,严而有礼。否则就可能误人子弟,害人不浅,而不自觉,还认为自己是严师呢!
年轻时做过的错事,到了后来都要受到良心的谴责的。要想到人生的后期能够求得良心的安宁,最好在年轻时,尽最大的可能,少做些错事,善待学生。大部分学生是明理的,是知道感恩的。这一点教书生涯越长,就会体会越深!同时也会为自己曾伤害过学生而愈发内疚!
要避免做错事,就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多思考,常反省这样的处理办法合不合适,恰当不恰当;多听取不同意见,当别人,或同事、或朋友、或领导,对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见时,多多听取一下这不同的意见是不是更有道理。这样就可能会少犯些错误,少做些傻事。
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以后的人生就会少些愧疚,少些尴尬,少些不安!
这是一个有着三十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对年轻的同行的忠告,还望你的教鞭在高高地举起时,慎重地挥舞!
“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