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号开始进班,同时带进来的还有每月如期而至的迷茫感,如同每月从不缺席的大姨妈。
这种感觉是自上班之后便有了规律性的出现,每日我都会给自己规定一些事情,每月我都会去写点总结,像是漂浮在半空中的灵魂,用及其客观而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事。
我想这也许就是成长,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开始有了想要努力的目标。
今天想要写这篇日记是因为看到同哥的《向着光亮那方》里的一段日记:
我不知道未来的生活究竟会如何,看着很多朋友一个一个似乎已经相信命运也只能如此,或者他们的脸上已经流露出不再对未来抱有期待的样子,我却总觉得自己还有机会。机会来的时候,他也会看每个人的脸色吧,我一副开心乐观、从不抱怨的样子,怎么可能不被盯上呢?没准就成了全中国最会写情感专栏的作者呢?
看到这段话时,我心里是有共鸣的,看着周遭的人们,我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的迷茫诉说,而当我去寻了几位好友后,我发现她们同我一般也是毫无头绪,抑或仅仅停留于此刻就好。
不过也是这一刻,我开始意识到这段时间恐怕就是很多人所说的需要一个人去度过,去努力的时期,因为时常伴随在我身体内的这股压抑而汹涌的情绪只有我自己可以战斗,无人可援。
我知道你是迷茫的,可是任何时期、任何年龄的人们其实也是迷茫的,只是每个阶段迷茫的内容不一样罢了,你要做的就是把当前事做好,向往常一样去学习、去看书、去锻炼,你要知道你所看到的别人的胜利都是别人一点一滴积累而来,所谓的“滴水穿石”便是如此。
而你的焦灼感,你应该更好的去体味它,它是你本身的一种情绪,你要学会与它和平相处,毕竟这也是大脑传递而来,其实相当于它在告诉你,好好努力,才可能过得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还没有,就表示你的努力还不够,还要加把劲。就这么简单。
我很喜欢刘同,我也很喜欢独木舟,他们两个人都是我这二十多年来最喜欢的男女作家,没有之一。同哥一直坚持写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治愈文章,他说如果连写作都放弃了的话,对生活的热情可能会消减大半,直到今年出版了《向着光亮那方》,他在用行动告诉我,他从未放弃;阿舟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写小说,无论投稿被拒多少次都未曾放弃,一直到如今出版了《一粒红尘Ⅱ》,她说她希望借以写作的方式去与这个世界许多未曾见面甚至永远不能遇见的人们予以交流。
他们是我追寻的阳光。
记得有一天,我跟一个朋友说我非常非常喜欢独木舟,他说你也可以啊,这样你们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朋友勒。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突然情绪就变得低落了,我说怎么可能,她用了起码十年的时间去做这件事,而我才刚刚开始,怎么可能追得上——
这段记忆中出现的那股深深的失落感一直保存在脑海里,直到今日,当我读完同哥的书时,我深深的呼出一口气,脑海里倏然出现一句话:种一棵树的最好时机,一是十年前,二是现在。
这个想法的突然而至,让我突然对于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瞬间让我想通了很多事,特别是让我回头看到过去的自己是如何对于写作的畏手畏脚,对于日语热情的保留,对于未来过度的不敢奢想和担心,这些方面放到现在来看显得有些搞笑,既然要做就去做啊,毕竟这些事情都是你一个人的事,谁会来阻碍你什么?谁又能来阻止你?
真真正正去花时间的努力做你喜欢做的,即使是去经营一个爱好也好,只要是你觉得值得的事情,那就放胆去做吧,前面那么多人都在告诉你努力是会得到生活相应的回报,那么你还怕什么呢?只应该害怕的是你没有能力去得到这份回报罢了。
我明白你从书中看了那么激励人心的故事,四处寻找却未见身边有任何书中的人物,我知道你会感到失望,连期许都找不到可以寄托的人,而你时常做的是隔着冰冷的网络去阅读到另一种人生,感叹他们的精彩和奋进,像是一盏明灯,抑或那只擦亮的火柴,你围坐在那里,眼中尽是渴望,却只求得一丝温暖。
没关系,继续走下去。这句话是真的。像同哥书中所说,假使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又将一个人的一生按十二个月来计算划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着每一个月的增长是6.6岁。那么我今年22岁,才3月开头,也就是说我还处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正是所有一切才刚刚开始的时刻,正是耐心浇灌梦想的好时机,当然,我也知道,当看到那么多一夜成名的故事你心中会有多么焦虑和嫉妒,可是人怎么可能像拔苗助长那样,每一步的成长都是背后积攒的力量所支撑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记不得具体是怎么的说,意思是:唯有根深长于土中,枝才能拔地而高之。
所以,无论如今你有多迷茫,请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