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联农带农形式促进农业产业振兴,保障农户持续增收,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特色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发展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大农业资源,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立足乡土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农业大门类下精准选择细分产品,大力培育粮食、蔬菜、水果、乳品、肉类、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更多“单品冠军”,形成“小产品、大产业”良好发展格局。
全力推进乡村旅游
以打造“氧吧”为定位,依托擎天岩风景名胜区,结合周边现有的生态林地以及特色风味农家宴,让游客在此登山、亲子露营、品尝特色美食等,形成了集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由此串联引导,辐射带动周边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规模的提升,进而实现增收效果。
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
乡村服务业是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产业。要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农技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要着眼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养老护幼等乡村服务业,打造功能完善的乡村居住生活圈。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
生产要素有效聚集是推进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城市优秀科技与管理人才下乡入乡。加大乡村产业用地供给,将合理的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在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保障。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金融产品供给清单,重点开展政策性保险、担保融资、经营权抵押融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数字农业贷款等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
下一步,将加速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效益,提升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有效联结,促进关联产业间交叉融合,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