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省曾录【6】
【原文】
问“志士、仁人”①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茌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逢②,只为也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注释]
①志士、仁人: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②比干、龙逢: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劝纣王不听被剖心而死。龙逢,姓关,夏桀的贤臣,多次进谏惨遭炮烙之刑而死。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论语》中“志士仁人”一章。
先生说:“只因为世人都把生命看得太重,不管该不该死,一定要委曲求全,保全自己的性命,因此却把天理给弄丢了。忍心伤天害理,还有什么事干不出的?人违背了天理,与禽兽就没有差别了,即便偷生在世上活千百年,也只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在这个地方看清楚。比干、龙逢,只因为看得清楚分明,所以能够毅然地杀身成仁。”
[解读]
王阳明认为“志士仁人”应该“看穿生死”,以仁心天理为中心主宰最为重要,如果“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所以他强调要能够看透“当死不当死”,如若是死,要死有所值。如果当死而怕死,昧了良心,害了天理,这种“偷生”,也不过与禽兽相同而已。
在王阳明看来, 人的生死不仅要服从于气节的 保全, 更要服从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王阳明看来 : 生死命道 , 有生之所不能免也。问题是要死得其所 , 死得有价值。王阳明奉儒家生死价值 观为主臬 , 认为为国而死 , 为义而 死 , 是死得其所, 死得有价值; 而若为己而死, 为私而 死 , 死便毫无价值。
阳明先生给现代 人的生命启示是 , 人只有树立寻求生死之道的生命自觉和追求精 神生命的本体意识, 并将其贯穿自己的一生, 才能最 终获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死解脱之道。 在现代社会 , 人们汲汲于功名 , 沉湎于利禄 , 各种各样的人 生指导 书为人 们设计了种种人生 成 功 之道。然而, 通观这些 人生学家们指出的人生 成功 之路 , 无非是如何赚很多的钱, 当很大的官 , 出很大的名, 而很少有 人提供寻求生 命意义之道。 在这种时代精神状况下 , 人的主体性和生命自觉意 识日益淡薄。重温王阳明的生死哲学, 对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生命自觉精神并进而提 升人的生存品 质 , 对现代人来说应是极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