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刷屏了,有人鼓掌说好:哇,认知又提升了;也有人嘲讽说:罗胖又在忽悠,收了我们多少的“智商税”呀?
咱这里不评价,我们来试着阐述一件事: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是什么?
是“知识”的丰富性可以提升自己,还是“信息”的吸收可以改变认知?
我们来举个例子:
老 是 天 沧 正 亦 若
有 桑 天 间 人 道 情
🐓 这14个字代表了14种信息,而杂乱、碎片地堆积在一起的时候,毫无意义。
此时,信息的背后藏着两个关键词,(碎片化)信息,与 (客观存在)信息。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同样14个字,其实只有一种信息,此时组成了的诗句变得有意义,这叫知识。
此时,知识的后面跟着两个隐藏词,知识(结构化),知识(有意义)。
🍕 从碎片化 ️ 结构化
这是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一旦不具备建构属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思维能力,再多的信息也会囤积在那,成不了知识,更别提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未来...
🥩 从客观性 ️ 有意义
这是抽离事物本身还原的过程,是对外部客观事实的一个整理和归纳。
比如“水杯”的前置(信息)其实是一个“容器”,容器可以盛放各种液体和物质,而当它被赋予“水杯”的意义的时候,“水杯”里的物质自然而然指向了“水”,即一切可以盛放水的杯子都叫“水杯”,这是一种归纳和总结,此时这个词就成为了“知识”,
再往后推演会发现,当杯子变成喜闻乐见的事物的时候,“水杯”本身反倒成为了一种信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此时,在水杯里的水的冷热状态,我们感知到刚烧开的水太烫喝不得,天冷了的水杯里的水太凉会坏肚子,这是一种对外在环境(气温对水杯里水的冷热转变)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此时这是一种知识。
即 信息 = 客观事实;
知识 = 客观事实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形成结构)(产生意义)。
恰如上面的十四个字,杂乱无章混沌的状态经过提炼成为了一句朗朗上口的诗,就变成了“知识”。
信息 - 知识 - 智慧,三个认知建模的阶段,需要多元思维作为基础来进行提炼。此时的“智慧”怎么产生呢?
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是一种小智慧,而从知识本身看到了“时间感”和“空间感”,之后还能产生新的发现和创造,就成为了一种真正的智慧。
比如冬天太冷,于是有了保温杯(热水随着时间会变凉/时间感,热水因容器特质的不同而变凉的速度不一样/空间感),这是一种创造出来的智慧。
回头用这个思路去看一些跨年演讲,会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是信息,是知识,还是智慧?究竟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冲击和认知以及行动上的改变?
一切,都需要沉下心来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