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漫谈
我并不是一个机械记忆力特别强的人,在中学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但这未必是坏事,人的记忆力就像沙中淘金的筛子,其实具有良性的自我筛选机制。
所以,在对这两本书都做了更详尽的读书笔记后,选择凭理解和记忆来写这篇博文,让脑子里自然筛选和沉淀下来的东西,自然地结成一个更加精炼的网。
不过这里有一个副作用:两本书的有些观点会混为一谈。
一个“骗子”的大部头“读书笔记”
这两本书中,《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更为精悍一些,其作者悉德·菲尔德的职业经历也更让人信服:他有多年的、业绩还不错的剧作者经历和好莱坞片厂剧本审阅人经历。所以,不妨把这本书作为重点。所幸,其实,《故事》更像是一个“XXXL”版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的读书笔记:其解析方法、写作方法都和《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出奇的一致,只是划分的更细、从而整本书加肥加大了,所以不妨把它作为一个《写作基础》的辅助材料来看吧。
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
我是为了自己的漫画创作来阅读这两本书的,所以我对其纯粹仅适用于电影的部分(比如镜头、灯光和具体剧本写作格式)兴趣不大,我最关心的是:一个最经电化的、最大众化的基本故事结构框架是什么样的呢?
悉德的“三幕剧+两G点结构”典型故事结构
悉德反复提到的经典的戏剧结构(悉德是针对120分钟时长的常见电影剧本而言的,一分钟≈1页剧本)由开端、中段、结尾三幕构成,其中,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处,要设置具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力的情节点,将故事向前推进(推进到下一幕),这个结构如下图所示:作者强调,所有的剧本都遵循这一线性结构。
下面,我把三幕分别的作用和重点,简述一下:
第一幕 建置(SET UP)
悉德非常强调一个故事需要在前十分钟内就“抓住”观众,并且把主要的故事要素(人物、背景、故事方向)传递给观众。
而整个第一幕,悉德称之为“建置”,如果用我们中文常用的语言的话,我觉得不妨理解为“铺垫”,在这一幕中,你要把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背景(含主要人物背景)、故事方向(也就是说: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传递给观众,同时要建立第一个“矛盾”——也就是情节点,从而把整个故事情节顺利的推动到下一幕。
情节点其实更像是故事的一个“钩子“——使故事线索发生逆转,从而把故事推动到下一节。
第二幕 对抗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体,说得通俗点就是“升级打怪”。
悉德强调所有的戏剧都来源于“冲突”,所以作者最重要的品性应该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而“对抗”的产生也很简单:确立主角的“需求”(NEED),然后不断地给他制造障碍,这样就有了戏剧冲突。
麦基的书中还对此有所补充:事件的冲突一定要逐步升级,如果两个相邻冲突的“级别”类似,观众很容易疲劳。
注意,第二幕结尾处还要设置一个情节点,从而将故事推入结局——也就是高潮。
在处理矛盾时,悉德强调了所有的矛盾最终都会导致主角做出“选择”,他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主角“走”出银行是一场戏,而如果主角选择“跑”出银行,则完全是另外一场戏。
第三幕 结局
结局意味着解决,就是所有的矛盾最终得到了一个解决,一个高潮。
短小精悍大家不累,今天先谈到这里,下一篇我们谈谈故事的“人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