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每日如此辛苦地涂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抛砖引玉吗?”
“**老师,我公司研究所已经开张,正式批文也下来了,欢迎您和师母前来参观!”
这两句话是学生说给老师的,两位老师感觉都很不爽。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猛地看起来这话也没太大问题。可是如果这是你的学生对你所说,作为老师听到看到心里不舒服也是一定的。
因为所谓平等是相对而言的,是理性的,也可以说是理想化的。真实生活中,彼此位置不同,地位差异,社会排序有先后,保持一份尊重加自我觉察很重要。
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因为我们不是圣人都是普通人,
因为“尊重和被尊重”是较高的心理需要。
我们都有体会,家里努力保持对孩子的平等意识,可是哪一天孩子出言不逊对我们,脾气爆发怼我们,我们会难受无比的。
越是亲近的,越会在意;越是在意的,越是预期高。预期落空,失落也就越大。
作为家长希望被孩子尊重,作为老师自然也是如此。进一步说,老师之所以如此在意,正是把学生当作孩子看待啊。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无心之错”,如何对待比较好呢?
古人云,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用在礼貌尊重用语上,还是有道理的。
说话做事出现纰漏,甚至无礼,都是可以原谅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中两位老师自然晓得,也绝非小肚鸡肠。因此,这样的事例给大家的是一种善意提醒,“爱之深”方“恨之切”“要求高”。
用心理学术语,这是希望“潜意识的意识扩大化”。
按照弗洛伊德研究,日常用语不是无缘无故的,口误也是有其目的的。作为对佛洛依德动机论绝对化的纠正,我想阿德勒进行了很好的纠正,他认为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模式。
正是过去的经历,导致我们今天的生活模式,包括礼貌待人这些细节,反映出内在潜意识需要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人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可是社会化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关注别人的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合作,携手同行。因此,觉察自我就是必要功课。
觉察什么呢,就是自我惯性思维,自我生活模式,自我中心主义,有哪些不利于社会化,不利于人际交往。
社会学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其中一个是白金法则:满足对方的需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方有可能理解别人,达到共情,甚至走近对方心里。一个无法觉察这一点的人,何以能搞好人际关系,进而搞不好自我与自我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自己在和自己搞关系。无法共情别人,意味着不能共情自己!
你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别人不过用来方便我们关照自己的,深刻理解这一点,才会明白听懂人话(人家说的话)和言外之意的妙处。
早上看到群里有同学说,不理解李老师说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晨的涂鸦很涩,不得不像庄子那样支离其言,晦藏其旨…”中“众所周知”原因是什么,我就打趣说,小心被李老师看到伤心万分,明天罢工不写文章了。后来看到李老师回复一句“贱人都在矫情”,哈哈。
何为贱人,且看李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心理医生视所有“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助长他人依赖的人”均为卑贱者,简称“贱人”。如果父母是这种贱人,儿女的人格便不会高贵;如果心理助人者是这种贱人,被帮助的对象只能更加卑贱!”
当我们听到不爽的话语时候,应对方式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程度。像李老师这样写出来,一番自嘲加打趣,还有敲打,还有顾左右言他,还有拉来海大老师做背书,也真的是“支离其言,晦藏其旨”,无论如何,这是防御机制的升华。
至于“微信发出去了,至今没见回应,我的焦虑指数蹭蹭蹭上窜”,也就更好理解了,是否回复如何回复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把焦虑感受表达出来了,而且顺便完成一篇日更文。依我看嘛,李老师这分明是在得瑟,正在偷着乐啊。
作业:分析为什么“微信发出去了,至今没见回应,我的焦虑指数蹭蹭蹭上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