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所雅言就是普通话,当时官方规定的普通话,当时的普通话是的夏言,孔子什么时候说普通话呢?就是讲《书》的时候,讲《诗》的时候,还有执行礼事做主持人的时候,孔子对这三件事也不的重视,在做这三件事的时候会改变他原有的语言习惯,改讲普通话。
对于方言,其实有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曾经就有人研究过说:一个人能当着其他所有人的面坦然的讲自己的方言,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上有很多同学不会讲普通话,就讲方言,同学就笑,同学笑了一后,我们老师就安慰他,说这是有自信心的表现,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读:
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大家听过一个成语叫社工浩龙,对吧?这个业念摄。社工是什么?古代的大的县的县长叫龚小的,县的县长叫引,所以社工是射线着各地的地方长官,这个是比较大的一个县。
凡是叫做攻的这种线,往往是吞并了一个小国家而立的线,就是可能原来有个小国叫舍国,然后把这个国家吞并了以后就理成射线,所以他叫社工叫沈诸梁,这是论语当中出现了好几次的人,在历史上也很有名。社工有一天这时候可能跟孔子不熟,然后他们周游列国到了射线,然后社工就问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跟我讲讲你的老师,对吧?
子路概括不出来,子路嘴比较笨,就是竟然不对,没跟人说回来了,跟孔子讲,说人家问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就没说然后孔子说,嗨,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汝溪不约,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忙起来,工作起来,一旦努力,连饭都可以不吃,乐以忘忧,在这个状态当中,快乐的那么多的烦恼的事都抛在脑后,每天高高兴兴的带着学生不断的学习,到处周游列国,不知老之将至。人已经年纪不小了,但是完全忘记。
还觉得自己活在年轻的状态当中,云岗也就是这样。所以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各位你注意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说到,你怎么样介绍自己?代表着你自己内心的自信程度,比如你跟别人讲,你说我是一个外企的职员,我是一个爸爸,我是一个名校毕业生,我是一个海归,你越这样介绍自己,你的内心当中越担忧越焦虑压力越大,因为你所介绍的全是外在的位置,你看到的全是你自己的身份性自我,你越强调你的身份性自我。
你的压力越大,因为你要配得上海归,你要配得上做个爸爸,你要配得上名校毕业要配得上外企白领这样的说法,所以越来越焦虑。怎么样介绍自己能够让自己轻松愉快呢?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发愤起来,工作起来,忙起来,可以连饭都不吃,那么多烦恼的事情都泡在脑后,
你怎么介绍自己,代表自己内心的自信程度。
比如你和别人讲说:我是一个外企的职员,我是一个爸爸,我是一个名校毕业生,我是一个海归,你越这样介绍自己,你越担忧,越焦虑,压力越大,因为你所介绍的全是外在的位置,就是你看到的,全是你的身份信息,你越强调你的身份自我,你的压力越大,因为你要配的上海归,你要配的上做个爸爸,你要配得上名校毕业,你要配得上外企白领,所以越来越焦虑,怎么样介绍自己能让自己轻松愉快呢?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是一个特别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我是一个特别乐于帮助的人,我是一个你可以信任,你看这种自我不叫做身份性自我,而是本质性自我。
所以当一个人经常性地回归到自己的本质性自我上的时候,去看到自己人生的特点的时候,你发现你很轻松、很愉快,内心很有力量,这就叫做回到价值观,人就有力量,所以我们经常在社会当中觉得压力大,就是因为我们脑子里面想的全是自己的身份性自我,我又获得了什么身份,我是真的假的,我对不对得起我这个开头对对不起我这个身份,万一别人瞧不起我怎么办?你看有人会瞧不起一个正直的人吗?哪怕正直的人就是一个贩夫走卒,你会瞧不起他吗?不会,因为那是它的本质,对吧?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自己的本质,能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特性,而不是外在身份,你整个的压力状态会变得不一样,你会变得轻松、愉快、自信,做事有章法。
所以孔子的这段自我介绍,你发现他没有说我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我曾经当过鲁国的大官,你看他不说这样的话,这种话对于工作量太丢脸了,你给人介绍这个对吗?
你现在流落到这,你给人介绍,孔子说的全是本质性的自我,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是努力,乐以忘忧是快乐不知老之将至。
好。对姓刘太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又努力又快乐,才能到达心流的状态。只快乐不努力,没有心流。比如说你老去蹦迪,老去蹦地蹦到最后,蹦的一点劲都没有,没意思不好玩,打游戏打的一点挑战都没有,这啥这分分钟B点你我都打过关了,不好玩,努力又有快乐,加在一起叫做姓刘。所以孔子介绍的发奋忘食,就是努力乐以忘忧,就是快乐,不知老之将至,进入了心流的状态,所以孔子实际上跟子路显摆的是什么?你要跟他说我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我是一个活得很愉快的人,对吧?
因为我更看重的是本质性自我,而不是身份性自我。希望大家能够读到这一片里边的深意,所以社公问孔子于子路不对
注:“女”通“汝”,见《论语集释》。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敏以求之者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你知道这个话肯定是有人跟孔子讲,说你是圣人对吧?所以你做的厉害,我们做不到。
你知道社会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对别人丰盛,人们喜欢神话的天才,你比如说莫扎特弹钢琴弹得很厉害,对吧?大家说没法学天才,6岁就是神通,对吧?然后说贝多芬厉害天才对吧?华罗庚厉害,偏财都是天才。然后凡老师讲书讲得好,凡老师你这是天赋,你别否认,我告诉你你是天赋,我说我之前就不爱读书,我真不是天赋,我是工作以后才慢慢学的,不可能。你小时候诗歌朗诵和你肯定得过奖,对吧?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得把别人的一些长处归于为天赋,各位理解这个道理吗?因为给我们不去行动带来了理由和借口。人最怕的是叫认知失调,什么叫认知失调?说莫扎特这么厉害,对吧?我觉得我也是个很厉害的人,为什么?
我就做不到莫扎特水平?认知失调了,认知一失调,痛苦,我不如莫扎特,我这么笨,万拉特能做到,我做不到,我很难过,对吧?很难过的时候怎么办?你得想办法改变认知失调。大量的人不愿意改自己,说有本事你想让他学,你练哪?他不愿意炼,怎么让认识条解决,就是说莫扎特学不了,莫扎特那是天才,几百年就出这一个,所以学不了,你看只要你给他贴上一个神圣的标签。
你放松了,莫扎特没有从你这件事当中得到任何好处,我告诉你,莫扎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是圣人。孔子说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是老百姓和学生就希望孔子是这样的人,因为你是这样的人,我轻松了,我不用像你一样学习,不用那么努力,我的认知失调解决了,这就是我们整天喜欢给别人身上贴圣人标签的原因。各位如果你真的有志气,你要相信孔子能做到的事。
你一样能做到。
王阳明18岁的时候,在江西遇到大如楼亮,娄亮跟王阳明说了一句话,让小伙子转遍了整个人生的方向。这句话是什么呢?娄亮告诉王阳明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孔夫子这样的圣人必可学而至,你只要努力学习,你今年才18岁,你也一定能够成为这样的人。这一下子让王阳明豁然开朗
所以如果我们轻易的把周围这些厉害的偶像很棒的人,你都给他贴个标签,说没法学天赋没法学,你就堕落,你马上就变成一个泯然众人矣,因为你觉得人家反正都没法学,对吧?
所以孔子在这跟他的学生强调,我根本不是什么圣人,我非生而知之,我不是天生下来就什么都明白的,好股,我前面解释过了,号鼓其实就是爱学习。我喜欢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是蛮干,然后民以求之者也。孔夫子曾经夸奖过崇文子,说敏尔好学,不耻下问,对吧?非常敏锐、非常敏捷、非常勤奋,然后愿意去学习,所以要想把这句话理解透彻。我们要去学习,刻意练习这本书,刻意练习给我们破除了所有关于天才的神话,告诉我们像莫扎特、像帕格尼尼这样的人。
全是靠勤奋的练习做到。所以孔子在2500年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刻意练习,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把人分成几等,最上的人叫圣人生而知之,其次,学而知之在其次困
很难过的时候怎么办呢?有本事不像莫扎特学不了,人家是天才,学不了。
莫扎特不认为自己是天才,老百姓和学生就希望孔子是这样的人,如果你真的有志气,你要相信,孔子能做到的事情,你一定能做到,孔夫子这样的人一定学而至,如果我们轻易给周围的人贴标签,圣人,没法学习
好古,就是爱学习,我喜欢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是蛮干,敏以求之者也。孔夫子曾经夸过孔明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非常敏捷,敏锐,然后愿意去学习,非常勤奋。
要想把这句话理解透彻,我们要去学习刻意练习这本书,刻意练习给我们破处了所有的天才的神话,像莫扎特,这样的人,全是靠勤奋的练习做到的,所以孔子在2500年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把人分为几等,一等,生而知之者,这样的人叫圣人。
其次,学而知之。
再其次困而知之:困住了,去学习,学到了。
再其次:困而不学,为下矣。就是困住了还不学,每天生活的很痛苦,泥浆里面挣扎,天天骂人,天天自残,难过,但是不学习,这种人孔子说,没办法。最下等的人。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这种人可能有,没见过。圣人,孔子说尧舜可能是。孔子对死去的人一般比较宽容。死去的人给他一个圣给他一个仁,如果这个人活着,想让孔子说这是一个圣人,做不到,孔子不会说。孔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希望大家更多的相信敏以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