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企业史,总能想到吴晓波。
吴晓波于196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拥有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经历。
他从30岁开始写书,以一部《大败局》横空出世,这本书作为中国第一本写作中国企业经典失败案例的书,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此外,他陆续写出多本商业领域的畅销书:如《腾讯传》,《大败局2》,以及中国商业史三部曲《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跌荡一百年》(1870-1978年),《激荡三十年》(1978-2008年),《激荡十年,水大鱼大》(2008-2018年)。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他是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之一。文字深刻穿透却又诙谐幽默,最擅长从时代的大变化里写出个人命运的感悟,发人深省,每每令人感慨万千。
他说:“我的人生很有阶梯感,三十岁之前从来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自己的记者,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开始进行个人的原始积累,完成个人的写作计划,四十岁则准备退休”。
从三十岁写出第一本《大败局》起,他便开始践行一年写一本书的计划。主要集中于商业史,最典型的有《激荡三十年》、《腾讯传》等。而这本《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与其他书写企业史的作品不同,这是他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收集的文章既有他近两年所写,也有若干篇章,是他15年前的旧作。
他是这样说他的这本集子的:
“当我把这些漂浮在岁月之河的文字打捞上来的时候,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告别的仪式:我将封存青春,永不归去。”
这本书里,缅怀了他的青年时光,写到了他要成为记者的理想,奋斗的故事,亲身的经历,也聊到了读书与思考的话题。
当然,吴晓波一向不是一个拘泥于自身的作家,他的格局一向不限于眼前的三寸地。
在多篇文章里,都能看到他对这个时代的观察与思考,他写了代表城市的城市面貌,也关注商业上底线与企业匠心的问题,还聊到了每个人都普遍关心的金钱,经济问题。
在这本书,我看到了当年獠牙尚未收起,血气方刚的一名年青记者。也看到了一个后来与世界握手言和的中年男人。
吴晓波说“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仅仅需要判断,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这是他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而我,从他的只言片语间也体会到了一些关于生命的感悟,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吴的文字很有特点,特别擅长于写大化小,就像他为激荡三十年纪录片主题曲写的词:
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
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
明明是轰轰烈烈的改革风雨三十年,硬是写成了老男人伤心情歌。明明是冰冷的时代年轮,却偏偏感受到了千愁万绪。
看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就如歌中的少年,明明不解风情,偏偏泪流满面。
作为青年
个人的梦想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对于前人来说,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没有国破家亡,不是百废待兴,我们已经从长期的战斗中休养生息了过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兴起,文化繁荣,思想自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除了少数因特别因素限制外,大多数都是能够去自由追求我们想要的事物的。
我们现在就拥有这个机会,可以把我们的热血全部倾洒在我们热爱的事物上。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早已不是生存,而是如何更好的生活。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仅是判断这是否真的是我们的梦想,确认之后,那就开干吧!
一代人的梦想
最近随着李咏,金庸等名人大家的相继离世,一个话题在微博成了热门:“90后开始失去了”。
是的,作为90后,我们即将奔三,我们的亲人一个个老去离世,先辈在逐渐脱离历史的主舞台。90后这一辈话语权开始上升,很快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的掌舵者。
而与权力相对应的是责任,对现有时代发展的责任,对后代的传承。我们每一代都有一代人的梦想,也许此时的梦想无法凭自己马上就实现。
但就像火炬接力一样,我们一代代为梦想努力,承前启后。而总有一代人,会实现我们这一代的梦想。
作为社会人
专注是新时代的出路
60、70这一辈老企业家在面对现在商业各种新玩法大多识字不懂意,有心无力。传统制造企业在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的丧失下,面临着“转型就是死,不转型是等死”的两难局面。
在传统企业家们犹豫着是否转型,如何转型的生死问题时,吴晓波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说了一个“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故事,蓝狮子出版社(吴晓波创办)有一年高管年会在日本开,他发现小伙伴们在机场免税店疯狂购物,买的却都是吹风机、陶瓷菜刀、保温杯等日常家居用品,“有人一口气买了6只电饭煲”,“还有3个人买回了5只马桶盖”。
蓝狮子的同事算的上是现今中国的中产阶层一类,他们的购物特色是理性消费,追求产品性能,很难被广告和营销忽悠。而他们在日本疯狂扫货,也只是因为“这个吹风机吹过的头发果然蓬松顺滑,与往常不一样”,“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糊”,“这个马桶盖有抗菌、可冲洗、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关键的是,他适合所有款式的马桶。”
只要你的产品真的拥有高质量,能够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消费者们是愿意为了产品的高性能而买单。理性消费也是大势所趋,是新的消费结构的升级。
其实制造业的哲学是那么的朴素,它的出路是那么的清晰,远没有表面的纷繁复杂。就像如今崛起的华为一样,华为在前几年手机销售勉强排国内第五,但短短几年发展,如今已经有隐隐要超越苹果的威势了。这得益于华为每年持续把1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在2017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897亿元人民币。
谁专注于产品,谁就是最终赢家。
此时想多说一句,从制造业的转型危机很容易会想到我们自己。智能AI,机器人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机器人让很多职场人产生会要被淘汰的危机感。
时代大势我们阻拦不了,也不应阻拦。我们要做的,也只是专注,专注发展自身能力。换个角度想,机器人会让我们从简单低能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我们更应该趁此机会培养技能,去挑战完成更高水平的事情。
作为写作者
“所有写作者内心必有的两个恐惧:散漫的文字比时代速朽得更快,而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很可能在不自觉地拾人牙慧。”
这真是戳中我们这些写作者的心了。文字还未写成,却已经过时;自己经历后想表达的感悟与体会一般都被前人更好的表达过了。
那么,怎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一直在写呢?
记录我们身处的时代
毕竟,这是我们参与创造的时代。
作为写作者,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
我们文字的重要性,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我们所身处的时代。
我们经常说,看文前要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深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优秀之处。反之,历代作品除了本身文字的可赏析外,更多的意义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候带来的时代意义。
就像看鲁迅的文。鲁迅的文为什么写得好?我们得回到鲁迅的时代去看,回到那样的一个内忧外患,民族存亡的时代,才真正能体会到鲁迅对国人的沉默进行批判时,是多么的痛恨与怒其不争!
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缓慢创新
我曾看过这样一张图,讲创新的。(图出自《一页纸创意思考术》)
创新有两种,一是如右边黑色的半圆,“模式突破”,另辟蹊径,颠覆现有的模式,仿若横空出世,如苹果手机。
另一种则是如左边白色的半圆,“模式优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点点改进,这是最常见的方式。虽然因为变化的细微很难被察觉,但是通常比前者更有效也更容易实现。
我们作为写作者,想像海明威一样以全新的思想或者写作风格横空出世,虽然可能,但是普遍很少,很难。
大部分的我们,偶得的灵感也很可能早已被前人提及且说的更为精到。拾人牙慧,这四字实在精辟。
然而还是很多人写,也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这些看似是老话重说的作品,我们再去看的意义在哪里?明明看最经典的那本就好了。
一便是如之前说的,我们生产的文字会带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独有性。
二便是创新,如左边半圆的缓慢优化创新,让几千几百年来,源远流长的思想更适应现在的时代,适应现在的读者。
吴晓波说,他那几年原本是不愿出散文集的,最终出来只能表明:“我已经承认衰老,我开始顾影自怜,开始回望来路,开始用过来人的口吻试图对青年人说一些注定会漠视的鬼话”
坦白说,这是一本让我感触颇多的书,不管是他谈到的自由与理想,金钱与商业,知识与读书···很多话题都让我有了思考下去的欲望。也许,我心态已经在逐渐成熟了,老去了,不再是青年了。
心中哼着歌,慢慢的向前去····
花开在眼前/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
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牵手向明天/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哼/更好的季节在下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