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人都是中老年时期才进入写作、或创作的成熟期,这也算是应有之义,不管是一万小时,还是刻意练习,都充分肯定了努力说明,要想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前期的大量练习,经验累积,是必不可少,绕不过去的。
当然,本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过程的大规律,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其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不光是那些所谓的困难,最容易让人中途放弃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问题并不在于重复动作的枯燥无味,比如说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的乏味,如果你真心喜欢的话,你是不会觉得这种重复动作很无趣的,比如每天写文。
问题在于,你要坚持,而且这其中通常会有很长一段枯燥无味的过程,你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充满怀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这件事,当然客观说就是给自己的放弃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罢了,因为我不适合,因为我没天份,因为我不擅长做这个,我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适合 的事情上,找对努力的方向。然后,就没有然后喽。
从以上这些观点说,吴晓波还是蛮幸运的,他找到了一份自己适合做又喜欢做的工作,比如记者,比如写作。而且一直坚持了下去,有了今天的成就。这里,略过他的种种商业发展不提,只提写作,只说这本书,这本书只是他这几年来所写散文的合集,因为吴现在更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商业活动上,所以书中的文章也是零零碎碎集在一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这一点,从其文章风格间的差异便能看出端倪。
在给女儿的寄语中,他只是一位平凡的,爱孩子的父亲,但到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复又显出受过专业新闻写作训练,职业化的精明强干来。话说那篇文章在当年咪蒙远未如今天这般红时便已成了十万+爆款,至今还记得那篇文章被转载的到处都是,甚至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的盛景,再到后来日本电饭煲的抢购热潮,甚至董小姐推出的大松,可以说内中都有这篇文章的助推之功。
当然,这里不是要去逐篇分析吴晓波的文笔。对于一个伪专业文字工作者来说,日常阅读的时候看的不止是书,还有别人的创作手法,写作技巧。必须得说,在经过这许多年的磨练后,吴晓波的文字真的可以说是已经自成一家,自有品牌,自立门户,自创风格了。对于一个写作上的小学生来说,见到这样圆熟优美的文字,只有羡慕二字。
这里所说的优美,并非朱自清那种写景状物之美。而是一个文字匠人对文字的娴熟应用。这种娴熟,非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功不可成。虽然这年月匠人精神已经被喊的烂街,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被称为匠人者多还处于半熟手的阶段,离真正的匠人标准相距甚远,真正能标到匠人标准的,远的看看日本的寿司之神,近的可以围观国内这些大神。
略过各种天赋异禀之类善祷善颂之词不说,那一个不是经历过多年如一日的苦练的,所以看完书个人表示,这种书的另一种冷门作用是能够让写作者清醒清醒。与其想着半年签约、一年变现那些虚无飘渺的事情,不如多做练习,多下苦功才是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