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2017年计划中有一项就是练习写作,我给自己制定了任务是: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今天算是教作业的日子。
罗振宇曾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跨年演讲中说道:未来在时间这个战场上,有两门生意会特别值钱:
第一,就是帮别人省时间。
第二,就是帮别人把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看到吴晓波先生的这本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顿时耳目一新。
吴晓波,1968年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一直在报社担任编辑的工作,创办自己的阅读品牌 蓝狮子,2014年创办自媒体“吴晓波频道”。
我惊讶于吴晓波惊人的阅读量,从图书馆一楼都到顶楼,再从顶楼读到阁楼,如此的毅力让我特别印象深刻,也难怪,读他的文字,虽说是散文随笔,可是字里行间,引经据典,国内外名作、诗人信手拈来。使得他朴实的文字当中隐约的透露着一种不平凡。
这部书里的内容每一篇写于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环境。有些是在和家人去旅游时的候机室里完成;也有的是在望着他女儿远去读书的背影中完成;有对比近30年来的杭州、上海、台湾;有写他工作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企业家的个人生平;有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探讨,比如:日本买马桶盖现象;也有对中国文化(儒家、道家)的深入分析…一本书,包罗万象,是对生活的思考,人生的总结,更多的给我的感受是浪漫。
图中最后一排从左往右第二个,很瘦很黑,戴着眼镜的青年就是吴晓波。当年,他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去深圳,廖厂长那调研时,留下的合影。那是他满脸挂着青涩、迷茫,但却朝气蓬勃的时光,对未来充满希望、憧憬的时光,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当时也没人会知道未来的他会有如此的影响力,写书、创办自媒体。
而如今时光赋予他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淡定与从容。一样的相貌,却也显得格外的优雅。
生活也需要“作诗”。
什么是“作诗”?这是我在一段红楼梦的书评当中得到的新名词。在红楼梦当中,宝钗的性格格外的入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会做人、识大体、情商高,虽然有好的一面,却也显的太过世俗。而黛玉的性格刚好与宝钗相反,她凄美、敏感、善良,它只要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同时又不失率真。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举一个《红楼梦》中的细节来做阐述。
在书的二十回里,史湘云当着林黛玉的面说:“你敢挑宝钗姐姐的不是,就算你是好的,我不如你,她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后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她?”黛玉的冷笑说明黛玉根本看不上宝钗会做人的俗气。在整个贾府当中只有贾宝玉是懂林黛玉的。其他人和她的思想并不在一个层次。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玉有灵性,宝钗有美德。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完这本书,我随即想到的便是黛玉“作诗”般的性格。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是要学会做人,光是这种“作诗”的性格很难融入社会,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这个世界上不能缺少像黛玉这样以生命作诗的人,否则我们的社会是庸俗的,我们的国家也将会变的庸俗。我想吴晓波就是这样的人,他关注的不光是当今的时政金融,更多的是生活、家庭,以及工作生活当中的事情,给他带来的感受。
在我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这种“作诗”的性格在文明进程中不容小觑,比如屈原、李白、李商隐。林黛玉虽然很年轻就死了,可是她的这种“作诗”的浪漫主义情怀,却在如今的少男少女心中生根发芽。
俞敏洪校长不止一次地发出感叹,北大和清华培养了太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社会上有太多的薛宝钗,太少的林黛玉了。很多时候我在想当机器智能取代人之后,人怎么办?
我想人有两个上帝赋予的特殊天赋,这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如果我的生活和它们相关,那么我总能想到机器想不到的事情…
最后用电影《死亡诗社》当中的一段话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我们读诗,写诗,不光是为了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而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