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电脑右下角闪烁的QQ头像,许久没有联系的表弟输上的两行话:老表,去参加新歌声吧,杰伦在呢。
我会心一笑,像忽然听到一位故人的音讯,记忆开始弥散,脑海中逐渐升腾起隔了一层光尘仍清晰可见的年少岁月。
初听周杰伦是初一时那首《千里之外》,几点清脆的敲击乐声轻叩耳膜,曲调摇摇晃晃,从此那含混不清的嗓音一听多年。也是在那年,拥有了第一台高级电子设备——表哥用了好久播放按键偶尔弹飞出去的录音机,自动翻带的。我如获至宝,买了两盘周杰伦的磁带,在那个夏天,把四肢伸展成奇怪的几何图形平躺在床上,听了一遍又一遍,仿佛炎夏舔着冰激凌漂浮在深蓝色大海,如此惬意滋润少年的心。
后来上高中,MP3流行开来,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个,下载一堆周杰伦的歌。每天在宿舍听着歌声入睡。犹记得高中的早读,入教室时慌慌张张,班主任站在门前伸长脖子望穿秋水,教室里人声鼎沸,打了鸡血般叽里呱啦读书,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时间越长声音越低,晨读过半鸡血耗尽,早已没有起伏有致的背书声,到处乱成一片,聊天、唱歌、吵闹,应有尽有。而我通常会借来后排漂亮女同学的手抄歌词本,翻着歌词唱着歌,时间过得飞快。一篇文言文背了好久还是磕磕碰碰,一首歌词读几遍就会唱了,我也为此感到奇怪,并笃信在音乐方面天赋异禀,前途不可限量。
万恶的中学应试教育只以分数论英雄,对于年少轻狂荷尔蒙在体内蹭蹭乱窜,不顾生命危险黑夜爬墙网吧通宵的我们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压抑。学校封闭严格的管理下,听歌唱歌是安放不安分的一种途径。当时的我厌学到极点,睡意昏沉的课堂,老师挥舞粉笔舌绽莲花,那不是我中意的潜修道场,除了语文课听老师赏析唐诗宋词,沉醉在古典的唯美意境里,其他的科目都神游物外,任思想驰骋,两头红牛也拉不回来。
周杰伦的歌词就像诗一样,我时常在课堂上默诵描摹那些“诗”: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木炭一箩筐/木炭一直放/木炭剩一半/火炉烫/小铁匠存钱买期望/在流汗/巴洛克建筑的街道旁/一家烟雾缭绕的酒馆/波兰的吟唱诗人在弹唱……”
随手捏来就像一阕凄美的宋词,或者灵光四射清新袭人的现代诗。周杰伦有方文山绝佳搭档,惊艳的曲风便糅合了诗意美感。便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人生中重要的朋友阿同。我们经常在晚自习前跳进空荡荡的走班上课的教室,他有钥匙打开多媒体讲台,插上MP3,我们各自躺在一排课桌上。昏暗光线里没有外面的嘈杂,只有教室音响缓缓吟唱《断了的弦》、《一路向北》流淌出如水的悲伤。我们淹没其中,沉默不语,或者因为隔壁班的某个女生窃窃私语,莫名感伤。
整个高中我都是个规矩的学生,不鹤立鸡群,也不祸害众生,做露头青更不是我的风格。只有在几次休闲的课余,被同学叫喊着上讲台唱歌,大家知道我听周杰伦。性格内向的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三番两次走到台上唱起来,中间不卡壳,比背诵课文溜得多。
我一直认为还是那时听的以及那之前周杰伦的歌最熟悉也最亲近。浓郁的中国风意境悠扬唯美,淡淡的甜蜜纯洁的情歌让人有恋爱的感觉。我爱听他的歌,却不是他的忠诚粉丝,没有买过他的CD和书,没远去他乡风风火火听一场演唱会,有人诋毁他时也不会面红耳赤和人争辩。能留下见证的就是我房间墙壁上廉价的海报和贴画。
等到上了大学,便不怎么听他的歌了,歌单里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偶尔听到一首他的歌,便会感到亲和如在耳畔。而每次听到他的新歌,就感觉又陌生了一截。编曲奢华,词曲也有几分诡异,少了几分贴切单纯随心自由。不知是他一如既往尝试新奇越走越远,我迟钝跟不上时代,还是他江郎才尽事多分心技不如前。
我有岁月如江河,奔流到海不复返。光阴荏苒,一晃多年。当初不谙世事,执拗音乐的黄毛小子已为人父。从一个大街小巷无人不知的歌者,变成一个时代的符号,身上的标签一层厚了一层,金曲歌手、最佳新演员、电影导演、公司老板,一个一个,一如他的音乐,敢于尝试,叛逆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长大了,他也老了,年近不惑的他娶妻生子,幸福安家。我也走出校园,跳进社会这盆滚烫的水。只是偶尔在高楼林立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听到沿街店铺放出一首他的歌时,会蓦然想起明亮清爽的年少时光,投映在街道上空,然后一个转身,消失在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