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诺尘
记得对于都江堰的印象应该是始于高中的语文课本中《都江堰》一文,作者是著有《文化苦旅》一书的余秋雨先生。由于太过久远,其间的很多内容早已让我丢还给了时间。不过却依稀记得文中的一句话。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这一句足见都江堰的地位,无论是在作者心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中。
2018年末,我利用难得的假期在川蜀圣地游荡的时候,终于有幸前往一睹其风采。
因为都江堰是一处人文盛景,所以在去之前特意做了一番功课,避免到那之后不知其所以然。
了解了一些之后,也终是理解里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那句话。都江堰确是担得起那句话所赋予的重量。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建成之后一直应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余年。朝野更迭,时代变迁,而都江堰却一直未曾卸下使命,而是千百年如一日的灌溉着川蜀大地,进而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远近闻名的“天府之国”。
而且因为都江堰附近景色绝美,碧水青山,更是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游览。这也使得都江堰不仅在内里因强大的水利作用造福着身周千里百姓,也在外在因秀丽的风光美艳于前来一睹这一奇工的世界游人。
都江堰坐落在都江堰市,距离成都乘坐高铁不过半小时的路程。成都市内的北站与犀浦站每天均有多趟城际高铁往返于成都于都江堰之间,十分方便。
当然除去高铁外,自驾、旅游大巴、随团均可前往,都江堰基本是来川蜀之地旅游的人必去的地方,交通也着实相当便利。
我出门在外总是不喜跟团,所以便选择独自乘坐高铁前往都江堰。
到达都江堰高铁站后,出门便可看到前往都江堰景区的大巴车,乘坐时需问清是到达正门处的离堆公园,还是都江堰的北大门。
正门处的离堆公园是都江堰正门所在,由此进入游览,是按正常的游览顺序,可细看景色及了解整个都江堰,但返回时因大多数回程车都停在正门处,所以游览结束后许再折回,如此便会浪费些时间。
北大门是到达都江堰的鱼嘴附近,也临近二王庙,由此以尾为始进行赏游,可逆序前往正门处,避免再兜圈子,可缺点就是难以按照正常逻辑来了解都江堰。
因为我当天还要返回成都市,时间有限,所以我当时是选择乘坐大巴车到达北大门,由后门开始游览。
旅游大巴上,会有工作人员给大家简要地介绍都江堰,这也让游客多了几分了解。其实许多游客只是慕名前来,或许并不知道“名”在哪里,通过介绍,也多少知道了都江堰的人文、历史及现实意义,而不光光是只去欣赏其秀美景色。
大概距离都江堰高铁站30分左右的车程,便可抵达都江堰的北大门处。大巴车到达北大门附近后停在了一个废弃的大坝身后。
都江堰本是十分罕见的无坝式大型水利工程,无坝引水是其主要特征,那这个废弃的大坝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这个大坝是当年前苏联所建,当年中苏交好时,苏联派遣人员前来都江堰,想在此建造一个大型水利发电站。但后期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便停止了此项工程。随后苏联解体,此项工程也便彻底荒废,如今只留下这一个无任何实际作用的大坝来见证当年的一段历史。
不过也幸好如此,否则都江堰或许已经面目全非,不复历史所建,也不复近日所见。
这座大坝未完成便已荒废,而今作为一道“围墙”倒也算在此守护着都江堰。
这个大坝正面场地现在也作为一个演出场地,在此每日上午11点会有都江堰放水大典的演出,如果想再进一步了解都江堰,可购票观赏,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大巴车来此卸客的原因。但我当时因时间所限,也便未曾前往。
从停车场行过一段山路后,便可来到都江堰的北大门。进入后,眼前豁然开朗,右边是都江堰的碧波滚滚,左边是玉垒山的青葱苍翠,耳边传来湍急的波涛回转的轰轰声,仿佛瞬时便融入其间。水声阵阵,却丝毫未感烦躁,反而映衬着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流过都江堰的江是岷江,在此之前,说实话,我从未见过如此素雅颜色的江水,仿佛是源头处打翻了一抹青色颜料,汇入江中;亦或山中苍翠清涤波涛,掩映其间。
这抹淡青色自眼前流过,仿若是浮在其上的一抹佳人裙带,让人心生纯粹。水流湍急而过,更像这抹裙带随风而舞,轻快灵动。
驻足岸边,任水汽裹满周身,望其由来、再望其逝去,真可享片刻灵台清明。
(未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