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古谓灌县,是松茂古道的起点。它因李冰父子所修的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的水无处不在,各有特色。
出了高铁站,沿着仿古的新街前行,还未见水形已听见水声。穿过街口,“中国都江堰水街”的匾额醒目地挂在街首。过了路口便走在了江岸边,江水高歌着两千年来一直未变的调子奔腾远去。岷江水经过鱼嘴的淘洗,穿过宝瓶口,流至此仍旧清幽明澈如初。江南水乡的水因是静水所以绿而不透,犹似女子,半隐半现;都江堰的水因是活水所以青而透彻,好比壮汉,勇猛直爽。任何人站在这样的江水边心都会被它震撼,有了随之奔流而去的冲动,水的气势被它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犹如怀春的少女般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都江堰的水!
离堆公园边有一座南桥。站在雕梁画栋的南桥上看岷江水气势更胜一筹。穿过宝瓶口顺势而下的岷江水开阔浩荡,水声如龙吟虎啸。疾风裹挟着水汽袭向面颊,凉爽如秋,毫无暑气,此刻的水继承了岷山源水的秉性。从山川一路曲折往复而下,岷江水就是为了此刻的自由奔放吗?
走进离堆公园,行至卧铁喷泉前。看着仿古的竹笼卵石和被喷泉水淋浴着的卧铁,脑海里描画着当年治水的不易。喷泉水虽弱却源于岷江,所以它也有岷江水的魂魄在。
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这248个龙头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我们初到堰功道时,龙头还未吐水,一路看着十二尊青铜雕像行至尽头时,龙头才开始依次吐水。一股股水流从龙嘴里下泄到沟渠中,汇成水流,水雾缥缈中抬头仰望高台上的伏龙观,感念两千多年前的李冰父子。没有他们何来都江堰,何来天府之国?感恩之情尽在这水流中。
站在观澜亭前,看岷江水冲进宝瓶口,初被收服的它野性未减,击打着岩壁,咆哮着转过瓶口,不见了踪影。岷江至此开启了哺育成都平原的历程,她分流出来的河网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养育了两千多年来的天府之国。水被利用至此唯有都江堰!这是从战国一直走到现代的奇迹!李冰和儿子二郎被封为王供奉于二王庙内。他们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在离堆下的伏龙潭中的神话传说了千年,并将与岷江一起流传下去。人治水于无形,水才会因势利导,变害为利。观古思今,我们真的该反思很多……
鱼嘴真的是可远观而不能近瞧,没了视野就缺了壮阔。只有登上秦堰楼才能看清鱼嘴岷江分流,白浪翻卷的壮观景致。岷江水从青黛交错的群山间涌出,慢转急流而来,待至鱼嘴已是几百米宽阔,被满眼翠绿的金刚堤分割成内江和外江。两座现代建成的大坝如项链系在内外江上,让两千年的都江堰继续它的传奇……
安澜桥因为一对修桥夫妻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而易名“夫妻桥”。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披红挂彩的索桥上,视线及处皆是滚滚岷江水。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建后毁,毁后建……岷江水不休不止地在桥下流淌了两千多年……人们遵循着“深淘滩,低作堰”的古法在这方水土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
行走在玉垒山间的松茂古道上,遥望都江堰段的岷江。它和周围的山色屋宇演化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听不到水声,看不清浪花,褪去千年的记忆,岷江水像一首悠长的老歌,萦绕在古堰间,把今朝再次唱成过往……
从玉垒山下来,走在西街旁的明城墙上,午后的阳光铺满城墙上的石板路,让走在上面的我们无处躲藏。因为都江堰无处不在的水让我忘记了暑热。迎着刺目的骄阳抬头看向远山,茶马古道上曾经奔波劳碌的人们是不是如我现在一样渴望喝口岷江水沏泡的竹叶青呢?下了城墙,走进宝瓶巷,高墙窄巷让我躲开了炙热的骄阳。爬满绿植的竹窗、竹墙,竹桌上摆着两杯新茶,悠闲地坐在竹椅中享受午后的悠闲时光,比坐在前街岷江边,拥挤的人群中品茗更能体会岷江的恒古不变的流淌旋律吧!
清晨,初到南桥时被它的华丽吸引;午后,走在人群拥挤的南桥上,被随处可见的卖冰粉的老妇吸引。一碗晶莹剔透的冰粉里也有岷江水在!
离开都江堰,来到青城山镇,未及问道,先品尝了美食——纸包鱼。四川饮食的辣对于我这种不食辣的人来说是恐怖的,所以我问老板有没有不辣的纸包鱼。老板热情地回答说蒜香的纸包鱼一点儿也不辣。于是,放心地等待……纸包鱼打开后满眼的红汤让我无语了……这是一点也不辣的?那辣的是什么颜色呢?为了不浪费钱和食材,我狠狠心夹了鱼肉进嘴。没有辣的不适,只有辣的香气,看来老板说的是真话!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由于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开创者——老子被请上神坛,奉为太上老君。从他的炼丹炉里出来的孙悟空有了火眼金晶,能看清妖魔鬼怪却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部西游记让我们不知“道”为何物的凡人知道了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地位在众仙道之上,所以青城山的老君阁也建在了群峰之巅——彭祖峰顶。旧阁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被毁,现在的老君阁是重建的。站在老君阁前,看山峦起伏,祥云缥缈,恍如置身仙境,顿悟青城山被誉为五大仙山之一的缘由。
因为行程中已决定徒步峨眉山,为了节省体力,我们选择了进山门后沿溪流而上,经过丈人泉,僊(仙)人桥至丈人阁,再过天然阁到月城湖,然后坐索道至上清宫。此丈人非彼丈人,丈人山名字由来已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不知典故一定会被丈人二字蛊惑。
道教渊源深厚,不知中国的历史和古籍传说就无法理解道教。道教因政治需要而产生,它与政治的关系犹如树和藤。树壮则藤粗,树倒则藤落。纵观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道兴则佛弱,佛兴则道弱,无不与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喜好相连。统治者需要借信仰之名安抚百姓,百姓需要信仰才能安于生活,慰籍灵魂。站在上清宫山门前,看着蒋介石书写的“上清宫”三字,遥想当年日寇入侵,被迫进川的他是尊崇道教,还是如我们一样只为寻幽觅古呢?
游览上清宫时,一位偶遇的中年女游客说青城山的建筑唯有此处是以前留下的,山下边的都是现在后建的。我好奇地问缘由,她不无感慨地说文革时红卫兵给砸毁了,因为上清宫在山上,上来费劲儿才幸免于难。宗教在那个年代叫迷信,要破四旧,就得全部铲除。我自认为不迷信,但还是愿意相信上清宫保留了原本的样貌,是天上的神仙护佑的结果。人心向善,这就是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吧!
位于上清宫东侧的文武大殿前便是张大千故居,遗憾的是不能进入。隔栏凝目眼前有些孤寂荒凉的屋宇,想象国画大师当年挥毫泼墨的场景,唏嘘不已,唯有满堂悬挂的字画可以慰籍我失落遗憾的心。世人评说张大千儒释道皆通,我却是从他的画像看出不凡。仙风道骨就应该是他这样吧?
从老君阁下山,路遇天师洞的指示牌,看路途崎岖陡峭,正在维修中,为了安全考虑,加之时间有限(我们已经预订了回成都的高铁票),所以只好无奈放弃前行,取近路下山。因为有登山杖在手,湿滑的台阶也不再有难度。看着路上脱了鞋子光着脚走台阶上山的游人,心里窃喜自己的明智选择。
来到全真观时已近山下。看到全真七子顿感亲切,再见东华帝君时更是喜出望外。《射雕英雄传》和《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年代相差三十多年的两部电视剧里的人物却在此聚会了,原来都是道家先祖!
全真教是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 。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开宗祖师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
道教从青城山张道陵五斗米道(天师道)至终南山王重阳的全真教,已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演化。全真教在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青城山上的“碧洞仙缘”碑文应该是据此而题,与之相对的是“大道无极”的碑文。青城山问道至此,真心感叹大道无极……
以下文章摘自百度:
道家讲究因势利导,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费了半天劲,根据网上资料,大致搞清楚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基本原理,编辑如下:
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以前的情况:
大家知道,四川是个盆地,四面都是高山包围,中间是成都平原。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横贯而过这个盆地以外,还有好几条大江大河从四面的高山上横冲而下,汇入长江。其中一条,就是都江堰所在的岷江。
岷江基本上是在四川偏西一点的位置,从北向南汇入长江的。岷江从北向南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在灌县,也就是后来修都江堰的地方。
那么岷江自北向南到了修都江堰的地方,具体的地形是,在江的东岸有一个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这个地方,一个是水流喘急,容易发大洪水;再有一个,就是导致水流偏西,把东面挡住了,造成下游西涝东旱。这个所谓“东旱”的“东”,就是东南方向的成都平原。
二、李冰修筑的都江堰三个工程及其基本原理。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时间,是在秦国统一中国的前夜。当时秦国先已经吞并了蜀地,当时有个秦国大臣的计划是通过蜀地为中转站,沿着长江,去抄楚国的后路,灭掉楚。然后就任命李冰为蜀地的郡长,来经营蜀地这个中转站。
作为郡长的李冰,看到岷江这个祸害,就是要变废为宝。怎么个变法呢?就是从岷江出山口,具体就是刚才说的这个玉垒山做文章。
第一,他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
第二,但是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江的东岸有山(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那么在枯水期,江水就不爱往东面流,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怎么办呢?那就搞第二个工程,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现在一般把这个工程统称“鱼嘴”。那么,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就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爱流入宝瓶口的问题。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那么当丰水季节的时候,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案:据说这个符合现代流体力学的什么原理,这个我不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第三,“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但还没完。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淤积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都江堰的第三个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都是挡水的。但其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档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
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那么,高出来的水,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这就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原;另一个妙用在于,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到半挡着的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据说几吨重的大石头都会翻滚过去。
所以从视频和照片上看,飞沙堰简直狗屁都不是,就是个乱石滩,但没想到居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三、都江堰工程的功效。
从功用上讲,都江堰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都江堰引来的水,总共惠及下游川西平原四十多个县,一万多平方公里,一千万多亩田地旱涝保收,从此四川出现沃野千里。这个收益可就太大了。
第二,都江堰是两千多年前修筑的,但是至今仍然发挥功效,这个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第三,都江堰因势利导,朴实无华。都江堰的修筑,虽然也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而且以后历朝历代每年都要组织人对内江进行掏挖疏浚。但是相比于它发挥的功效,这个成本收益比来得太合算了。
从介绍都江堰的视频上看,都江堰一点儿都不宏伟,也不壮观,看不出什么“人定胜天”的奇迹,游人们大多朝着都江堰周围留下来的一些文物古迹和公园去了。没有专业人士指点,游人看不出都江堰本身有什么神奇之处。网上好多游客留的帖子,居然说去都江堰玩了一圈,半天没看出什么道道来。这倒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都江堰暗合“无为”。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一名丈人,一名赤城,一名清城,西岳佐命之山。为十大洞天第五洞,号曰“宝仙九室之天”,在青城县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属青城丈人治之。环列三十六峰一百零八胜景,诸峰环绕状如城廓。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臣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其岳,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子。
青城山历史沿革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
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
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
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