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本连载图片拍摄于日常教学;
本连载根据真实教学生活改编;
谢谢您的阅读指正。
学生们在宿舍刚安顿好,还没回教室,主任来电话“不是说好8:30开了班主任会?”吴能一看表,都快8:40了。马上跑回来,别的班主任早等多时了。主任见他进来“就等你了。”吴能窘的挠挠头“忙的忘了。”“小吴”丁老师打圆场“你就领家长到宿舍,找到孩子的床铺,就得了,还下了细功夫。”“刚才发的第一张纸是咱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具体细则,六年级刚升初中,习惯的养成尤其重要,大伙这一个月都多劳烦,给孩子们定下方圆规矩,以后咱就好管理了。纸上的条条框框只是个大概,咱们结合实际展开,逐一向学生详细解读一番,这群孩子,说是十一二了,还是一盘散沙,得拿纪律把他们聚拢到一块。”
吴能喝了一口水,翻看着记录本,从昨天到现在,主任开了两次会,记了30多条,概括成一个词——管教。不由的想起,自己上学那会,虽说老师们教学都很卖力,学生的成绩也很优秀,但就是感觉不快乐,这就像一间密不透气的屋子,里面有吃有喝,但人就是想出去,压抑的慌。怎么能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没那么简单!
吴能边上楼边想着怎么委婉的跟学生讲解这些硬邦邦的规则,一上二楼就看见楼道里站满了学生,左边是男生,右边是女生。三班的班主任(后来吴能知道她就是李艳红)正调桌呢“说你呢!刚才都说了让你们按高矮个排好,你站哪儿了?长得跟电线杆似的,还在这?干什么中用?”一个比她还高一点的男生灰溜溜的往后挪。“在那塞进去就行了,还往后挪?做事不长脑子!”
吴能没敢多停留,听了两耳朵,进了一班,相比于别的班,一班就是菜市场,吆喝声离门口老远,轰鸣入耳。下桌的,看见有老师进来,忙逃回自己的座位,装着翻看手头的书,时不时偷偷抬头瞟一眼老师。吴能心里暗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个,“不大一点孩子,就上初中了,昨天爸妈还搂着睡觉,今天就要住校独立生活。”
刚扫了一眼学生,吴能头上又冒出了汗,紧张的舌头在嘴里打转,幸亏有讲桌挡着,孩子们看不见颤抖的双腿,脸上尽量保持笑容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叫吴能。算起来,我比你们也就大十来岁,我希望你们能把我当成大哥哥,而不是老师,这一年里,我们共同进步……”心里有好多跟学生交流的,可话一出口,味同嚼蜡全然不是那么回事。把思维转换成生动的语言,需要一个发酵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很奇怪,十年之后,吴能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节课的具体细节,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事,竟然忘了?除了一丝遗憾,只能苦笑。很可能,吴能根本没讲那么多大道理,只是把条条框框讲给了学生们。最后十来分钟,他实在没什么讲的了,就问孩子们有什么要问的?结果,全班的孩子都抬着头,瞪着眼,看着他,一个起来的也没有?“问什么都行!”还是没反应。
尴尬的吴能没办法,说“按座次来,一人必须问一个问题。”结果,后一半孩子的问题和前面的几乎一样,净问些没有价值的“老师,你是那儿人?老师,你多大了?老师,你属什么的?……”还没结束,下课铃就响了,“好,下课。”后面几个孩子如临大赦,高高兴兴的往外跑。
回忆到这里,十年前,那些鲜活的面空,一张张又都浮现在眼前。一名教师,无论教学多少年,第一届学生一定是付出最多,感情最深的。即使现在,吴能依然能清晰的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这种感情就像医生动的第一台手术,警察抓的第一个小偷,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孩子的面容时不时的甭出来,一个相似神情,一种熟悉的字迹抑或干脆就是他们的同胞弟妹。
吴能从班里出来,听见三班李艳丽老师还讲呢“中午到餐厅就按我说的来,咱把丑话说在头里,谁乱了队伍,别怪我找你茬……”老教师就是老教师,人家有得发挥,自己三两句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