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未来教育观,就是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面对当下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是在课堂上灌输稳定的知识,唯一的答案,还是让学生们去通过探究不确定的问题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发展去应对不确定时代的能力?我们要秉持未来教育观,不只是让教育去准备未来,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更好地适用于现在,因为人是不可能生活于未来的。未来教育观对中国教育的最大挑战,就是教育人一定要意识到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布置练习、组织考试,这种做法正在逐渐被淘汰。
如今互联网技术经过多次迭代,去中心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时代,已经来到了身边,我们再用旧的方式来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都是在创造信息时代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在未来教育观下,本次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理念可以归结为四点:
第一,课程人性化。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个性差异,因此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随着教育人性化日益成为教育的主流,课程的人性化也成为教育的焦点。
第二,课程“共同体化”。今天是高度合作的时期,协作交往成为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要使学生过共同体的组织生活,在交往与协作中学习。
第三,课程创造化。今天我们必须要摆脱标准答案、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把自由创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第四,课程信息化。构建体现信息时代特点和信息文明要求的课程体系,把信息精神、信息文明渗透于课程始终,跨越时空、距离和人交流。
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这些理念也渗透到了新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当中。
核心素养观:解决真实问题
核心素养观要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当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观和未来教育观紧密相连,社会变得高度不确定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去培养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至少要拥有三种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协作思维。
还有一个更加基础的思维,叫作概念性思维。它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无论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关系当中进行的,协作性思维使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融为一体。概念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就是我们乃至全世界都在追求的素养。课程方案对核心素养的解释,蕴含的就是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就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观的引领下,国家课程目标主要变化是三点,第一,课程目标开始走向整体性,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第二,课程目标具有高级性,我们未来不是要让学生先掌握知识技能,再去解决问题,而是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关注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的思维。第三,既然一开始就要关注高阶思维能力,那么我们的课程目标就要有进阶性。理解和知识技能不一样,知识技能是掌握式的,掌握了就结束了,而理解是程度性的,永无终止。
因此,究竟什么叫作核心素养?
杜威37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又叫杜威学校,他把一年一年的教室转化成工作坊,让孩子们在做事当中解决真实问题,发展能力。今天一些比较先进的国际学校里,7岁儿童就开始探索一个主题:“通过发明和发现取得进步。”孩子们要设想,假如要过一天原始人的生活,没有衣服,没有房屋,没有工具和生活用品,没有火没有食物该怎样生活?要以原始人的身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从事实验制造、装饰设计和发明。然后孩子们就开始角色自居,“我是黏土探索者”“我是火的发明者”,在实践当中学习计算、测量、阅读、艺术,把思想表现为优美的具体形式,这都带有一种概念性理解。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素养,就是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高级能力和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对我们课程目标的主要改变,就是走向新三维目标。
第一,大观念。新课程目标增加了我们老三维目标中没有的大观念,即概念性理解,也就是要找到一门课程当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理解。老师们要学会提取核心概念,建立联系,形成大观念,扩张到单元当中,基于从大观念中引出的引导性问题,设计一个真实的任务,并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知识。
第二,新能力。将一门课程的大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用于真实情景,完成真实任务,从事真实实践的做事能力与品格,这叫新能力。
第三,新知识。要与大观念建立内在联系,并得到应用的关键学科事实和知识技能。这个新能力是做事的能力和技能,新知识是活的知识,无论新能力还是新知识,它背后是看不见的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