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这样的微博,在《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描写梵高回到现代的小短片。当梵高亲眼看到人们欣赏他的画作、亲耳听到有人对他的赞誉,顿时热泪盈眶。于是得出了结论:终其一生,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世界的肯定。
面对这种结论,我只想说:XXXXXXXXXXXXXXXXXXXXXXX。对,是骂人的话。
按照这个结论,如果梵高最终没有被世人认可,他就应该扔掉画板,折断画笔去做个成功的房产经济?得了吧,如果梵高没有被世人认可,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绘画道路。
梵高就像是一只不愿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在“那些鸟儿”的眼里他什么都不缺,所有的必需品他的笼子里都有。“那些鸟儿”觉得这种日子简直太棒了,为什么还要挣扎。“那些鸟儿”还会告诉你:放弃吧,这就是生活。何必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就好好的呆在笼子里多好呀。
这个比喻不是我提出的,是梵高自己说的。在1880年7月他写给他弟弟的信里是这样讲述的:
如果你不把我看成那种游手好闲之人,我会非常高兴。即使游手好闲者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种人因为懒惰、卑劣、缺乏个性而碌碌无为。如果你愿意,可以把我看作这类人。也有另一种人,尽管他们的内心被强大的渴望所驱使,但现实不可改变,他们不能为力,就像被囚禁了一样,所处的环境缺乏创造所需的土壤,是他们无所作为。
这样的人不是总能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但他本能地感到:尽管如此,我必然有擅长的事情,我必有存在的意义!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不同的人!只是我如何能成为有用之人?应该怎么做?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但我身上能闪光的特质又是什么?
这是意义完全不同的游手好闲,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我看成这类人。
春天的时候,笼子里的鸟儿跃跃欲试,它知道自己生来擅长某事,也强烈想要去做,但又无法做到。但是那是什么?它却无从知晓,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其他的鸟儿都在筑巢,孵化、哺育雏鸟”。于是它用头去撞笼子,笼子完好无损,它却因悲伤而发狂。
“真是个懒骨头!”另一只经过的鸟儿说,“它活的真舒服。”被囚禁的鸟儿没有死掉,它活下来了,它心里想什么从不外露。它恢复了健康,阳光暖和的时候,它多少也会开心一会儿。然后迁徙季节到了,
它心中又一阵悲凉,“但是,”照看它的孩子们说,“所有的必需品,它笼子里都有呀。”
但对它而言,这个“都有”只能意味望着外面酝酿着暴风雨的低沉天空,心里升起对命运的反抗:“我在笼子里,在笼子里,所以我什么都不缺,蠢货!我又一切我需要的东西!哦,看在上帝的分上,给我自由吧,像其他鸟儿一样。
这里不是要说甘于笼中生活的鸟儿就不如要打破牢笼的鸟儿,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遇到认同和不认同。与其听从别人的认同不如跟随自己的内心。
这里不是要说甘于笼中生活的鸟儿就不如要打破牢笼的鸟儿,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遇到认同和不认同。与其听从别人的认同不如跟随自己的内心。
注意,这里不是要灌鸡汤。这里我们要讲知识。这里要提到的就是选择理论里面的效用原则。
你在A和B之间选择了A,说明你喜欢A胜过B,你从A选项得到的效用就多于B选项的效用。这句话讲人话就是: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是我们努力让我们的选择正确。
跟经济学一样,选择理论的前提条件也是人是自利的。所有选择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欲望,这个欲望不同于原始欲望的地方就是选择是深思熟虑的欲望。如果完全抛开人的欲望本身做出的选择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知道,像梵高这样获得全世界认同的画家并不多,简直就可以称得上稀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的信中,提到的画家比如安德烈、霍普布鲁维尔斯、伦勃朗、朱尔斯、古斯塔夫、亨利鲍顿、巴尔格等等。我相信这大多数你都没有听过。
我相信能够支撑他们持续在绘画道路上前行一定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那些世人的认同。
这里我们就要点题了,所谓偏执狂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就效用原则而言,你对你选择的坚持越久,你获得的效用就越大。这个效用不是金钱,不是地位,是你的自我认同。
最后安利一位我认为同样活的成功的人-Vivian Maier。安利她不是因为她的照片在死后被很多人认同。安利她是因为她的为自己而活的选择.
希望每个有梦想的人都可以实现实际的梦想然后顺便把钱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