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摩诃婆罗多》之《薄伽梵歌篇》
至尊者说:“将有所为视为责任,不执着于功果,正是弃绝阶层的心境,相当于不会不生火、不会无作为的灵修者。所谓弃绝,无非是本我连接至尊的瑜伽,不弃绝五感享乐之欲,不称之为瑜伽师。对于八步瑜伽的初习者,做法是有所从事,对于已修成的瑜伽师,做法是终止凡尘的大小事。弃绝凡尘的物欲,不为五感之乐而忙碌,不为所得功果而从事,可以说此人已修成瑜伽。”
“自强自立,自暴自弃,全在于心,对于受困的灵魂,敌是心,友是心。打败了心,心便是至交密友,被心打败,心便是冤家仇敌。打败了心,等于泰然自若,来到超灵面前,苦乐,冷热,荣辱,对于他等同如一。”
“当人具足学问,大彻大悟,便可完全的知足,可谓找到觉悟本我的定点,称之为瑜伽师(灵修者),他置身超然境界,自觉自律,不论沙砾、石块、金子,无不等同看待。看待真诚祝福者,敌人,友人,仇人,圣人,罪人,战争中立方,战争和谈方,他的心态如一,这是更高层的修行。超凡觉者理当持之以恒,一心专注于至尊,理当独自隐居,注重心的把控,不存物欲,不存非分之想。”
“修行瑜伽,理当找到隐居之所,地面铺上拘沙草,再铺上鹿皮和软布。座位选在圣地,不宜过高,不宜过低。如此,稳稳打坐的瑜伽师,把持心意,克制五感,净化内心,意念定在一点上。身、颈、颅理当笔直一线,眼神定在鼻尖,心如止水,无所畏惧,理当全然禁欲,内心冥想我,以我为生命的最终归宿。如此灵修的超凡觉者,把控身心,克己慎行,了却物欲人生便可抵达灵性国度(克利须那的居所)。”
“阿周那呀!食欲过剩,食欲不振,睡眠过剩,睡眠不足,皆修不成瑜伽师。修行瑜伽功法时,适度的饮食、睡眠、忙碌、放松,能缓解修行的体感不适。经瑜伽修行,磨练意念的动向,抛开一切物欲置身超然境界,可以说此人已修成瑜伽。犹如无风不动的灯火,把持心意的超凡觉者,定在超凡的本我中冥想,无所动摇。”
“经瑜伽修行,全然约束意念的动向,这一圆满境界叫做神定(三摩地),特别之处在于,人在本我中志得意满,无尘之心可见证本我的存在,置身这一喜乐境界,超然之乐源源不断到来,超然的感受让人乐在其中。置身其中,自当真相大白,一旦认清真相,其余的收获已不算重要,置身其中,即便是在劫难逃的大难,亦不动摇,真正化解了沾染凡尘的诸苦。”
“修行瑜伽理当信心不改,百折不挠,凡是物欲生成的‘我的’错觉,一概抛却,以意念把持五感,不留余地。满怀信心,以智慧之力一步一步迈向神定境界,这时,理当心无旁骛,一心专注于本我。心本有飘忽摇摆的常态,不论飘到哪里,理当将其收回,重新移入本我之内加以管束。一心专注于我的瑜伽师,真真切切感受莫大的欢喜,其本质等同于梵,他已是解脱者,心平意和,退却情欲,再无罪过。”
“定在本我之内、抛却物欲尘垢的瑜伽师,心系至尊的知觉,感受莫大的欢喜,进而臻达圆满境界。真正的瑜伽师视我在万物之内,视万物之内有我,诚然,在本我觉悟者眼里,我无所不在。视我在万物之内,视万物之内有我,那么,我不会抛下他,他不会抛下我。”
“崇拜我,明了我与众生心中的超灵是同一位,不论现状如何,这位瑜伽师永远与我同在。阿周那呀!众生不论是喜是悲,无不平等如一,这是圆满瑜伽师对照本我修成的视域。”
阿周那说:“摩度苏檀那呀!你所概述的瑜伽功法似乎不切实际,让人难以忍受,因为心是躁动不安的。克利须那呀!心本就躁动,飘忽,顽固,坚不可挡,在我看,制服心要难过控制风。”
至尊者说:“臂力非凡的贡蒂之子呀!要制服躁动之心确实难上难,不过,无所依恋,持之以恒,并非做不到。放纵本心,实难觉悟本我,约束本心,加上修行得法,必能成功,这是我的见解。”
阿周那问:“之前修行觉悟本我之道,之后动了凡心,未能坚持到底而达至圆满,这些有信心无恒心的灵修者何去何从?臂力非凡的克利须那呀!他们偏离超然之途,会不会如云消散,一无所获?克利须那呀!我的困惑在此,还望一一消去,除了你,没有谁能解答这些。”
至尊者说:“普利塔之子呀!无论凡界还是灵性世界,忙于吉祥善行的超凡觉者不会一无所获,我的朋友,邪恶胜不过正气。”
“修练无果的瑜伽师,在虔诚生灵所居星宿享受生生世世,之后投生在正直之家,或是达官贵人之家,或是大智大慧的超凡觉者之家,如此投生于世,确实不多见。俱卢族之子呀!如此投生于世,他再次复苏前世的神圣知觉,为了功德圆满精进不休。这位超凡觉者借助前世的神圣知觉,即便不去求,也自然而然钟情于瑜伽功法,勤学好问,在瑜伽上用功,超越经典所示的仪式法。”
“这位瑜伽师勤学苦练,精进不休,洗去一切尘垢,经历生生世世的修行,终于抵达无上的归宿。瑜伽师胜过苦行者,胜过求学论道者,胜过功果追求者,阿周那呀!瑜伽师放之四海皆准。”
“满怀信念,长留我心,忙于超然的爱心服务崇拜于我,通过瑜伽与我息息相通,那便是所有瑜伽师的首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