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同学或者朋友小型聚会,离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工作”、“工资”:
什么每周只有一天公休,
什么几乎每天加班,
什么上司脾气难以捉摸,
什么工作量跟薪酬不成正比,
再高级点儿就是工作不能完全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一提工作就是一肚子怨气,稍微超脱点儿也是摆摆手,来一句“别提了”。
把工作当成挚爱,真有这么难?
我的伟大领导母上大人说,大多数的人都是“干一行,恨一行。”
我却不太信,倘若果真如此,“子承父业”不就成了一句废话吗?下一代,应该是对父母的工作较为认可才对。毕竟,这是他们最早接触和熟悉的行业。除非,父母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深仇大恨,从而不共戴天。
2.
我在中国很发达的省份——广东省念的大学,身边的广东同学很多。广东是沿海城市,又是靠着改革发展起家,接触新鲜事物多,电子产业发达,人们思想普遍比内陆开放,头脑中的禁锢少,做事更活套。
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不少同学说,在上专科和本三这件事情上,广东人会优先选择专科,因为本三不仅学费高昂,就业前景也很差。而学习一门技术,就业却容易的多(社会缺口大)。虽然做技术工相对辛苦,可佣金也比较可观。
我不禁想起曾经的日本教育,二战结束后,日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得国家在科技和工艺方面上有了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当年大学毕业时,未来走向大体上分为两种,继续深造学业,或者去广州、深圳工作。
北方人选择继续读书的比较多,多数是考国内名校,家境好一些就出国到英美留学。广东本地人更多选择是工作。托了专业的福,我们学习的专业因为实践性较强,很多用人单位比较认可,就业机会不错,不少同学进入了百度、腾讯等一些大公司工作,业绩颇丰。
2017年,毕业整整四年的时间,我问过一些在广州或者深圳工作的同学,换两次工作是再正常不过,一年换一次的也有。理由无非是公司待遇一般,氛围不好,工作起来不顺心之类的理由。
打心眼里说,我是很羡慕那种拍屁股就走,具备“炒老板鱿鱼”精神的人的,因为太多人受制于当前困难,心内焦灼不堪,可又不敢往前一步,做出改变。
每次我流露出如此神情,总有同学发来白眼:“你就省省吧!你这稳定的工作,是多少女孩子向往的。本以为在现公司遇见的问题最艰难,情况最糟糕。跳槽去新公司怎么都不会比现在差,可实际情况却跟想象不一样,有时候还不如上一家单位……”
我不禁问:“我是在一个还不错的单位,但是好单位也有好岗位和稍差岗位之分,工作内容也分自己喜欢和不喜欢。你跳槽不就是希望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岗位,一个三观相合的老板吗?”
“别太天真了,好单位,好岗位,好老板,好工资,最好还别太忙……职场有不苦的吗?这是在找工作吗?这是准备享福去的吧?这跟一门心思找高富帅或者加入豪门有什么差别?可我们是不是白富美或者具不具备潜质,对方可是清楚的很啊!”
3.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一天工作结束后,感觉身体被掏空,一句话都不想说。”是多少人的生活常态。
工作几乎占据了白天所有的时间,即便工作内容再简单,它都需要消耗我们的内驱力和能量。跟各种琐事打交道,跟各类人沟通,都是内耗的事情。
我们都有类似感受,忙碌一天,到了家只想葛优躺,或者抱着零食煲剧,要么就是来几个小时《王者农药》,逃离一下荒谬无趣的现实生活。
人的自控力本就有限,白天已经用去大半,到了夜晚,能量早就被蚕食殆尽,自我控制降低,行为也就随心所欲了。
白天,大家都是一副昂扬百倍的样子,晚上,就只剩下“丧丧丧”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曾让拥有年轻身体,心却被折磨苍老的我们精神为之一振,那个激励着我们的,遥不可及的“远方”,仿佛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可是我们去了远方,真的就不用害怕苟且的眼前了吗?
有人说,找工作好比结婚,实习就如同恋爱,这个比喻简直妙绝。
为了找到合适的良人(工作),只能在恋爱(实习)时多付出,多用心,大不了就是被伤了心,可是不能忘记总结经验。我们要带着上一段感情收获的宝藏,再次精神饱满的投入到下一段感情中。有些感情是一见钟情,甚至钟情一生;有些感情是日久生情,需要磨合和探索,才能拥有甘美。
不是不叫你离开,是要你慎重对待每一份感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