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意义,那什么是意义呢?这或许是一个我们应该不断的去思考,在不同阶段反复思考的问题,在我发现意义的重要性之后,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继续这个词看起来很小,但是又很难实现。
但是阳明课程成为了一个寻找意义的路径。
阳明课程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被点亮出现新的想法以及可能性。同时也把我的生命和阳明结合在了一起。
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很有天赋很有才华的孩子,而且他的声明非常的鲜活,王阳明从小就有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而且他还少年立志12岁就想要当圣贤。
12岁立志带给他了一个志向,而这五溺就成为了他通向这个志向的道路。其实这个时候我有在思考,如果我们的志向是建立在我们热爱的层面,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脱离了我们的热爱,我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呢?可能我的热爱会成为一个我通向我的志向的道路,只是他还需要更多的磨砺以及深入。
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是非常快乐的,我很享受在上课的时候与同学老师一起磨砺思维的过程,但是我现在在很多科目上都能够找到快乐的感觉,但是我很难说出一个我最喜欢的科目或者是我讨厌的科目。这证明我还是没有找到我真正的热爱我现在还,只是在大范围的感知,在寻找我的热爱是什么。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的在寻找着我的热爱,但同时也会被下面的层感,本能以及情感所拖拽着。很多时候他们都会影响我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或者是一些不正确的选择。那段时间我感觉虽然我每天在按部就班的上课吃饭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玩耍,但是却有一点空,感觉我只是这副皮囊在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但是并没有灵魂。而我明白,想要找回我的灵魂,想要做事情有方向,那么就必须要脱离这一些低层面的束缚,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摆脱他们,但是我们可以不限制于他们。只是这个层面需要通过我不断的克制自己努力达到。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我们也会享受一些在本能层面以及情感层面得到的舒适,而我们要不被束缚,无疑就是要离开这个舒适区。
随着不断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王阳明在朝向圣贤之治的道路上不断的碰壁。他始终无法把心和理结合到一起,终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知道了心即理。
这无疑对他是最关键的一节,只要遵循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对的,但是我们要遵循的心是本心,也就是被擦亮的那颗心,而不是被灰尘蒙蔽的那颗心。而这个遵循本心的过程就是我们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但是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为多为外在所困。
比如说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为了考一个好高中,好大学之后找一份好工作,去挣了很多钱。这看样子是我们很多人都希望朝向以及得到的生活,但是这样真的有意义吗?得到了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挣了很多钱,有一份好工作,实现了什么呢?实现了我们的虚荣心还是实现了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呢?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我应该明白的,是得到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挣很多钱都是为了实现我的志向,这些东西都是在为我的志向付出。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好的工作都为我的理性层面的知识积累了一个可以更好学习的能力,而我理性层面的知识得到了积累魔力,那么他就能够供我的志向去实现。
如果我们学习仅仅是一个机器,一样无休无止的去学习,那么那样不仅我们会很累,我们还会感到没有意义。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意义和通向我志向的办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清晰,但是我的知行还不能完全的合一。
如果是那种很小的知行合一,我能够实现,比如说,内心中想到一个美的事物,并且看到了他,或者是看到一个同学搬着很沉的东西去为他分担,这些都是知行合一,但是我还不能够做到的知行合一,是明明我知道,在写作业的时候不应该三心二意,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去动动这个或者是看看手机。我明明知道了,我应该怎么做,明明知道应该接受什么,不应该接受什么,但为什么做不出来呢?
首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方向不太准确,第二就是量能不够强烈,第三就是我们的自控力还是不够。
而只有你心中真正的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所以你才能够知行合一,否则你是无法信出来的。可见,说我们人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一点不错。
所以,我带着我现在已有的理解,去寻找,去朝向,去知行合一,不断的靠近我那个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