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 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 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资源筛选能力、资源组合能力、需要的新资源。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 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 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本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策略、 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征设计学习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等。 五、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课程整合的主阵地在课堂,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 的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不仅有技术方面的, 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方面的。 六、 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 主要是要具备确定评价标准的能力。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生评价标准应当是多元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如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英语口语 讲得相当流利, 然而对于考试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就是 “毛手毛脚”,对这样的学生, 应当综合地、长远地做出客观的、积极的评价,如果仅用当前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 七、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 网络为交际创造了一个无疆域的世界, 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 然而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忽视文化差异的交际可能导致交际失败, 因而网络时代对人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八、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不仅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如电子 “海洛因”、电子黑客、网恋等,它不仅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创建网络文明,不仅仅学生需要,教师也是需要的。 九、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是现代社会教师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首先,应当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需要,不断学习。
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整合必将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让教师必须有比较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学校行为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1、应根据各校教师的信息能力的现状,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是最基础而实用的知识。使教师们学即有所得,特别是消除老师们因“不会用”“不敢用”而产生的焦虑感。
培训的内容包括:
(1)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应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3)初步掌握最流行的软件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
(4)掌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基本使用。
这些内容应用性操作性强,又有一定的梯度,做到了适应性层次和发展性层次的结合。
2、在培训方法和考核策略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利用活动促进的方法,结合培训目标,布置具体任务,把考核与培训结合起来;根据根据教师水平,分层次开展培训。另外,经常进行作品展示等交流形式,形式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自学
我校已经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要使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例如,开展CAI,教学课件的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在临期急急忙忙地凑出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没有总结,公开课过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更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利用我们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资源库,自学计算机知识,并适时地开展一些学习讲座,为教师们的自学指引方向。
(三)在“课程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有些人在这方面走过弯路,把信息技术单纯地理解为课件制作或是多媒体演示。我们要避免走进这个误区,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的重心放到探索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我们拟从以下三个环节、两种课型,以及四种教学模式上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1、三个环节是指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树立整体优化的观念,首先,在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的编写方面,其次,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使用、设计、编制、和评价方法上,再次,在课堂实施方面都要有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
2、通过两种课型,一种是使用多媒体的课型,二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探索四种教学模式:第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第二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第三种,基干协作的学习模式;第四种,基干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优化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四)在教育科研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发展,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不但在教学方式上,而且在教研方式、办公方式上,也开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各地教育网络建设和资源开发,使教研信息化、办公自动化,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在教育科研中,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尤其显得重要,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科研始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五)在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考核中加入信息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大多数学校会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考核评价,但往往只是考核教师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很少有教师的信息意识方面的内容,这对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很不利。在以后的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当将教师信息意识及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态度作为考核内容,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