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带着笑容面对无比艰难困苦的环境,他们笑容满面,他们乐观向上。可是笑容的背后呢,是伤心难过绝望但苦苦坚持咬紧牙关 生活不是茶水只苦一阵子 是一辈子,但那又能怎样呢,世界上无奈太多,生老病死无法操控,唯有让自己开心一点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
生下来,活下去,这就是生活。
初次读到《看见》是在初中,当时的它对于我来说是一本纪实的故事书,记录的是十年间的中国。在大学再次拿起《看见》,不止是以学习的态度来阅读,更是在阅读中体会书中故事人物对于人生、经历的咬牙坚持。
书的开始源于“离开”,不光是工作变故,也是生死别离。无法预料的未来,能够选择的只能是一路向前。
从非典到德国乡村教师,我眼中的“看见”是人世间的事事无常,而柴静眼中的“看见”是对于事件本身事实的坚持。事情复杂结果的发酵原因到底为何,用别样的角度来看待或许能让你跳脱浮于事件表面的舆论。
“眼见背后有思考”是作为传媒人、新闻人眼中《看见》收获,“所以记者是旁观的,不能感情用事,但真干了这一行,却发现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观冷静”稀里哗啦地碎了一地。”忠于事实本身是记者,忠于灵魂本身是人。
或许我再次拿起《看见》时,始终不是以一个传媒人的眼光来要求自己,而是平凡普通的旁观者,我的看见,或许是许多人瞧不起的人生困苦,但这也是柴静所交给我的保持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