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四: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
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请看——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开头三句话:先说“人有爱美的天性”,然后说“花在美的东西中占重要的地位”,最后说“德国是比较爱花的民族”。为什么说这里有递进之意呢?因为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重点在表达第三句的意思。因为作者要说的重点是德国这个民族。
第二自然段开头第一句也衔接得很自然:“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这里衔接得不仅是自然而然,而且可以说是紧密,逻辑非常严密。这一句,不仅承接了上文,也开启了下文。这一句起到了关节一般的作用。“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表现在哪里呢?请看: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这就是德国是比较爱花的民族的一个具体表现。与上文衔接得非常自然。而这之后,不仅在表述他们爱花、爱养花,还更点出他们养花的独特之处: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是的,这就是德国人养花的独特之所在。于是: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到此,开始切入正题。因为我的女房东就是这样养花的,“我”的询问证实了“我”的想法。但是不是只有这个女房东一个人是这么养花的呢?不是的。上文已经提了一下:“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如果只是女房东一个人这么养花的话,就不会用“他们”这个复数的代词了。
女房东“正是这样!”的话印证了我的想法。于是作者这么过渡: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也最省力的过渡。这个过渡引出了这篇文章的最精彩之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是一种极其美妙的景象。“走过任何一条街”这几个字很重要,因为点明了不是只有一个人这样养花,也不是德国哪一条街的人这样养花,而是德国任何一条街的人都是这样养花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候,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奇丽”的景色:“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德国人如果没有一种奇特的精神,产生不了这么奇丽的景色。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作者在描写了这样一种奇丽的景色之后,就接着把这种美好的精神给揭示出来了: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真的是颇耐人寻味的。这是一种怎样美好的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美好的境界,这样的民族是一个怎样值得尊重的民族!没有这样的精神,没有这样的境界,也许就不会有上面两旁盛开鲜花的街道的奇丽的景象了。
最为可贵的是,四五十年以后,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境界,这样一种景象依然没有改变: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最可贵的便是该变化的都变化了(比如经济发展了),而不该改变的并没有改变(比如民族精神并没有改变)。
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这是多么熟悉的景象!这可是四五十年后作者重游德国时的景象,“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结尾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的“乡”是什么呢?首先,作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了十年,作者肯定是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尤其是把具有这样美好精神的国度当作自己的故乡;其次,作者的第一故乡和最终故乡还是祖国,作者肯定希望自己的故乡也是铺满鲜花的地方,故乡的人们也具有这样的美好境界;再者,也许作者的故乡就在他的心中,这里是为别人盛开鲜花的地方,因为他是非常赞赏并认可这样的一种美好境界的,他是具有这种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