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貂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翻译】孔子说:“穿着破棉袄,和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不感到羞耻,大概只有仲由了吧!「《诗经》上说,对别人不羡慕嫉妒恨,也不贪求别人有的东西,还有什么做不好呢?」子路听了天天念叨这句话。孔子又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能算是好呢?”
这句话是孔子对子路赞美和提醒,在论语中子路的出场率很高,孔子对子路说的话占了整本书的十分之一。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对物质看的越来越轻。
初中的我会因为自己家住农村、会说方言,而感到丢脸;高中会因为穿着廉价的无名品牌而感到羞耻;大学会因为家境不好而羞耻;读研后开始自食其力,加上同学的影响,开始意识到贫穷没什么好可耻的,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和赚钱能力这些东西以后都会有的,也就不会去羡慕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了。
步入职场后,有了收入,想拥有的基本也都能拥有了。看着身边的同龄人开始追求更高价位的商品,像包包、饰品等奢侈品(排除价格之外真的喜欢),我也能买得起,但还是背着淘宝买的几十到几百的包包,最贵的是源源送的2千多元的包包,还被我吐槽太贵。
我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变化,开始不去在意它是否昂贵、是否是驰名品牌,更倾向于看他是否满足我的需求和场合。饭能可口吃饱就行、衣服能整洁保暖就行、包包能装钥匙手机并且长在我的审美上就行…..
慢慢的我也成了诗经中说的“不忮不求”的人了,而不是像以前假装不在意,私下其实较着劲,拼命想拥有的状态了。思其原因,大概是「坦然」了吧。
但,在工作能力上我还在努力,我对工作能力出众的人既羡慕又嫉妒,对比之下也时常会觉得很挫败。好在最近看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崇之”“不耻下问”….,在这些句子的熏陶下心态有所调整,切己体察自己的不足,积极的向善者学习补齐短板,才是修身的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