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有个习惯,想做一个新项目,开发一个新产品,或者现有的项目或者产品出现了问题,都会让企业的职能部门做各种不同的市场调研,以此来做立项或者调整改进的依据。
其实,大部分企业做的市场调研从一开始的出发点,或者调研的方式、过程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思维的死角。调研的结果不是来源于调研本身,而是来源于调研个体最初情感和思想的认知。
换句话说,这种耗时耗力的调研本身是毫无价值的,甚至导致的结果根本就是错误的。就算调研结果是正确的,那这种正确往往不是来自于调研,更多是来自于调研的发起者,或者是调研人员对该领域多年的主观判断。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部分企业是没有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设置的,往往通过市场、销售,或者公关、媒介等部门来承担市场调研的职能。但是市场调研本身对参与者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对市场调研的经验要求要非常丰富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心理观察能力、企业责任心等要求也非常高。
有人说,你危言耸听!其实一点也不,以上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任何企业做市场调研之前,首先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植在大脑中。
比如立项,首先会有一个项目的大致轮廓和方向,比如产品,会有一个产品的雏形或者调整的目标。不管调研的内容是什么,调研者早已将调研内容的情感复杂的溶解在自己的大脑中,在调研的过程中,这种情感潜意识里,极容易对调研目标起到引导作用,会让被调研者情不自禁的跟随调研者的思想方向走,或者是往调研者想要的方向走。
第二,凡是涉及到市场调研的主题,往往是比较繁琐复杂的内容。
稍微有一些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会精心设计调研题目,让调研方式变得更加简单直接。纵使这样,依然无法解决调研结果偏差的宿命。因为你无法让被调研者对调研主题有和你一样的认知高度。
无论是客户抽样,还是街头随机,亦或是座谈,被调研者一般都不会对调研内容有深刻思考,更不会有可以和你站在同一水平线进行交流的这种认知。他要么被你的话题和思想所误导,要么就是极容易走入另一个误区——中国特色——中国式过马路——随大溜。
中国有多少创业型公司是死在这种伪命题、伪需求的误判上面。我前面有篇关于产品经理的文章引用过一个数据,截止2016年,中国仅APP类的互联网产品多达1700万个,然而活跃的仅占0.0046%。那么多产品、那么多融资绝非是来源于创始人一个拍脑瓜的奇思妙想,而是来源于这种市场调研的伪需求。那么结果呢?死了!当然,死亡的原因都很综合,但是市场调研出来的伪需求绝对是死亡原因排行榜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第三,是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利益趋向性思维
企业之所以存在很多部门是因为分工不同,而又相生共存。部门之间利益关系千丝万缕。任何一个项目,一个产品,执行调研的部门在调研前都会主观评测调研结果对自己部门、其他合作部门的利和弊。
比如一个项目、一款产品进展的好坏,跟产品设计研发、策划部门的活动策划、市场部门的市场推广、媒介部门的媒体投放、销售部门的销售能力都息息相关。不同的部门一定会调研出不同的结果,即使你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临时调研小组,收回来的调研样本,你又如何取舍呢?
第四、老板们最低级也最容易出现,而且是明知故犯的一个问题——责任心
企业老板和高管永远别指望基层员工、渠道代理商、合作伙伴能像你一样,让企业未来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做调研就好比装修房子,一套100平的房子交给装修公司,5万能装好,10万20万50万都能装。而市场调研的结果就没办法像装修房子一样,根据结果好坏去把控了。这一条道理比较简单,就不多说了。
总之,想要做市场调研,要做好市场调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调研者的高度一定要够,纵使不能亲赴一线,也要让信息传达率保持在95%以上。(参考不成文的企业管理上下级信息传达折扣率)
2、调研者的责任心无可挑剔。知道自己的命运与企业荣辱与共。
3、规避调研者与调研主题的利益关系。
4、正向调研和反向调研,都会出现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一定要规避这种引导,深入挖掘被调研者的潜在需求。
市场调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操作起来可简可繁,完全取决于调研者的本心。各种调研方法又无规章可循,任何一种能挖掘用户潜在需求的方法都可拿来为调研所用。而调研又是最不容易出成绩的苦逼工作。很多国际一线企业花费数百万资金做调研,最终可能就换来寥寥数语。在我的10多年企业和市场管理工作中,踩过市场调研的坑不计其数,见过的更多,今天就不在文章提及案例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把一些观点独立展开描述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