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已成为众多建筑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但在项目规划和决策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可能影响最终成效。想要确保改造投资获得预期回报,需要提前厘清这些投资的误区。
一、“节能即更换主机”的片面认知
许多决策者将节能改造简单等同于更换能效等级更高的冷水机组。这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仅关注主机效率是一种相对片面的认知。
中央空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使配备了最高效的冷机,如果与之配套的输配系统(水泵、冷却塔)效率低下,或末端装置调控失灵,系统整体能效依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举个典型的例子,高效主机常在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它高度依赖于与之协同的变频水泵、智能冷却塔等外围设备的精准配合才能充分发挥高效性能。我们需要转变思维:要求节能改造必须着眼于整个系统的协同优化,而非单一设备的升级。
二、“变频等于节能”的条件性认知
为水泵和风机加装变频器已被视为标准节能措施。然而,“安装变频器”与“实现节能”之间并非天然的等号,其节能效果严重依赖于科学的控制策略。
变频器的价值在于使电机输出功率与实际需求相匹配。若控制逻辑设置不当,例如简单地依据固定压差或温差进行调节,而未考虑系统动态的水力特性与换热效率,变频器可能仅在部分工况下生效,甚至引发系统振荡,导致节能量远低于预期。真正的节能源于“按需供给”的控制哲学。这得先对系统运行特性做一番深入剖析,然后据此制定出具有动态性和自适应性的控制算法,好让变频设备一直能在效率最高的区间里运转。万林科技在项目实践中,始终将控制策略的深度定制视为变频改造成功的核心。
三、“忽视末端与控制”的局部性认知
改造工程常聚焦于机房内的主要设备,而忽视分布于建筑各处的末端装置及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控制系统。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局部性认知。
空调末端是冷热量的最终释放单元,其调控性能直接关系到能源是否被有效利用。大量房间温控器精度差、水阀执行器动作不灵,导致房间过冷或过热,为维持基本舒适度就不得不降低主机供水温度,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一个低效、滞后的控制系统无法感知建筑的实际需求变化,更无法指挥各个设备协同运行。通过不断升级末端的感知与执行装置,构建一个能够高效处理各类数据并针对各类场景发出优化指令的“智慧大脑”——即暖通自控系统,通过系统的高效运作真正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能量按需分配。
四、“改造影响运营”的顾虑性认知
管理者还有一项最大的顾虑是担心改造的过程会拖垮建筑的正常运营,也正是这样的现实顾虑阻碍了项目的推进。然而,专业的改造方案能够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将干扰降至最低。
借助当下最新的现代节能技术,我们能在不更换任何主要管线的前提下,通过加装传感器和不断优化控制策略,实现较为明显的节能效果。对于必须进行的硬件更换,可采用分阶段、分区域的施工方案,并利用建筑的非运营时间进行关键作业。另外,通过对系统进行基于精准水力计算的复位调试,即便不破坏现有的装修布局也能够解决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的冷热分布不均问题,这样既能提高舒适度,又能减少能源消耗。
结语
中央空调节能改造是一项涉及暖通技术、自动控制和运行管理的系统性工程。走出常见的认知偏差,以全面、辩证的视角审视整个系统,是成功实施改造并实现长期、稳定节能效益的关键。一个成功的改造项目,必然是技术精准性、系统整体性和实施专业性三者结合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