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原因
去年,一位关注性别议题的群友推荐了这本书,一下提起了我的兴趣。
原因有三:
一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女性朋友较多,这些关系并非一直顺利,会时不时跳出一些小插曲,有些让我伤心难过,有些让我困惑不解,还有一些让我很愤怒,这本书可以回应到我的个人体验(我很喜欢这类能解释私人生活困惑的书);
二是作为一名曾经专注于青少年服务的社工,很多同学遭遇过校园欺凌,这本书专注女孩间的欺凌,让人耳目一新,我希望它会给社工介入校园欺凌的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三是我曾经也是校园欺凌的旁观者,我对于自己当年的沉默和不作为有惭愧,抱着一丝和解的心态。
所以,趁着春节假期,我开始读了这本书。
ps:本书我有电子版,需要的伙伴在公众号(听zoe说)后台回复“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即可获得。
二、对书的评价及推荐指数
这本书有400多页,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挑战,断断续续花了二十天读完。
作者在书中以采访和调研的事实为基础进行阐述,带我走入了新的大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个议题的认识和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觉得十分惊喜,收获颇多。尤其是在“攻击性”和“受欢迎(友善)”这两个问题的呈现上,
推荐指数:五颗星
四、原文截取与感受分享
原文:1、大声承认女孩的愤怒等于挑战我们对“好女孩”的基本假设,并揭露出文化是怎样通过定义“友善”来剥夺女孩的权利:不能有攻击性,不能生气,不能发生正面冲突。
感受:挑战文化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想要改变现状,挑战旧有文化是必然。
原文:2、社会分工让女孩远离攻击,期待女孩拥有“完美的关系”,这使得许多女孩完全没有协调正面冲突的能力,连小争论都会让女孩怀疑两人之间的友情。
何出此言?在正常冲突中,两人用语言、声音或拳头解决争议,就事论事,对两人关系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如果愤怒无法表达出来,或当事人不具备应对冲突的能力,那么就很难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倘若两个女孩谁也不想表现得“不友善”,这段友情就可能出现危机。如果冲突中不存在其他工具,这段关系本身可能就会成为武器。
感受:这一点深有感触。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很害怕跟其他人产生冲突,对于一些自己实在不认同的想法,也只是一笑而过,不再争论,究其原因,既有不能,因为实在找不出言语回应对方的观点,只是朦胧地觉得这样的论述“怪怪的”,也有不敢,因为在潜意识中认为不同意会破坏关系。
这也让我想起网上很多人写自己后悔吵架没有发挥好,我想如果稍加统计,其中的女性数量会高于男性,因为在女孩时期我们已经被教了无数次要待人“友善”,超过了其他的任何要求。
这两年我的状态有了变化,虽然也还没有完全能够做到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立场和固执己见有区别,具体可以改天聊聊),但也会努力去表达自己的“不一样”,这个变化既有我个人思考和学习的沉淀,也更离不开我上一份工作提供的友善环境,让我可以放心地表达不同而不用担心会受到伤害。(关于如何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议题。希望有机会可以邀请团队负责人来分享。)
原文:3、实际上,霸凌目标最常向我回忆起的是孤独感。残酷的事情的确发生了——恶语相加的邮件,匿名留言,窃窃私语的谣言,桌上、墙上和柜子上刻满了中伤的字迹,一阵阵嗤笑和谩骂,这一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但让女孩彻底崩溃的是孤身一人。身旁无人窃窃私语、分享秘密,似乎会引发女孩深深的忧愁和恐惧,几乎要将她们毁灭。
感受:是的!这个是我从那些遭遇欺凌的同学的故事里听到最多的描述,就是孤独。因为在儿童时期,自我还没有完全形成,很需要来自他人的确认,所谓享受孤独实在是一个奢侈且苛刻的要求,而这个互动的关系中,父母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便是友情,所以最可怕的攻击便是唯一的好友也加入攻击行列,会打碎基础的信任,让人变得绝望。
原文:4、关系攻击“通过损害(或威胁损害)人际接纳、友谊或群体融入中产生的关系或感情来伤害他人”。[17]它涵盖了将关系用作武器的各种行为,操控就是其中一种。
5、关系攻击既包括不会与攻击目标产生正面冲突的间接攻击(如沉默相待),也包括一部分针对攻击目标自尊或社交地位展开的社交攻击(如散布谣言)。其中最常见的关系攻击是“不这么做我就和你绝交”,采取的行为包括集体对付某个女孩、沉默相待、进行非言语性表态(肢体语言)。
感受:学习到了!总结得十分到位。
原文:6、听到“霸凌”这个词,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敌人这个概念,敌人不是亲密者,但长期的精神虐待却总是发生在亲密好友之间。亲密和玩耍也许会为刻薄打掩护,让刻薄深藏不露。年幼的攻击目标对关系虐待的表现一无所知,总是努力凭借自己对友谊的了解来缓和关系。攻击者往往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占有欲”或“霸道”是越界之举。相反地,她们对攻击目标始终怀有深深的情感依赖。这些目标和攻击者常常将自己的行为归入友谊范畴。
感受:我想起小学的时候班级里有一个“六人团”,其中三个人是一个村,两个人一个村,一个人单独一个村,都是班级里比较漂亮受男生喜欢的女孩子。
我不喜欢这个圈子,因为我感觉到在她们的互动中会充满对其他人的攻击,内部之间也并非如想象中团结一致,会欺负其中性格相对温和的女孩。
我们村的那两个女孩家离得很近,在村东,从小一起长大,而我家村西,其中一个属于占有欲和霸道类型,另一个则相对温和。有时候她们也会叫我出去玩,因为我基本没有什么攻击性(现在想想,真是要厚着脸皮表扬一下自己的情绪稳定和开放包容),温和的女孩会跟我接触多一些,这个时候霸道女孩就会不高兴,给她施压,暗暗地说一些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话。
我当时很不解:明明是好朋友,应该是相互平等和友好相处,为什么要这么伤害自己的朋友?而那个温和的女孩为什么不放弃跟她做朋友,要这么害怕她呢?这段话或许可以回应我当年的困惑。
原文:7、女孩如此描述她们的社交团体:悬而未决的冲突像泄漏的燃气一般在空中飘荡,营造出一种危机四伏的氛围,很少有人表达不满,但哪怕是遇到小火花都会突然引爆。对很多女孩来说,也许应该是对绝大多数女孩来说,日常生活都是难以预测的。在女孩式的亲密和嬉闹的表面之下,联盟随着悄悄话摇摆不定。许多女孩不愿告诉朋友自己为何伤心或生气。与之相反,她们会动用“斡旋小队”,通常是愿意帮忙的朋友。这些朋友可能因夹在中间而感到不舒服,也可能迫切希望帮助遇到麻烦的朋友,好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感受:我做过好几次“斡旋者”(社工的潜质再次凸显,哈哈哈),有时候是普通同学,纯粹是觉得这样美好的友谊如果因为误会而不存在了很可惜,因为还看到她们双方很在乎彼此,有时候是自己的共同好友,因为夹在中间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
我在帮普通同学斡旋的时候,会互相传递我认为是对方在关心她的信息,但事实上在接收方看来并非如此,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女孩直接严肃地跟我说:“你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到时候你会把我们两个人都得罪了。”听了她的话,我赶紧停了下来,不知道她们后来怎么和好的,但确实如作者所说,女孩们不喜欢直接讲出来,可能在我们中文的文化中,更加深了这种特点。
原文:8、立刻道歉、寻求解脱,逃避需要面对的事情,对女孩——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女孩来说并不是稀罕事。许多女孩像旁观者一样处理自己的纷争,回避冲突的实质,坚持走完开始、发展和结束的全流程。
感受:逃避可以起到一时的作用,至少度过危险期,但长期来讲,对双方都有害,我们的文化不擅长说“道歉”,通常的做法是给对方某种好处,或找个不相干的话题聊一下,然后两个人对发生过的事情闭口不谈,就莫名其妙地和好了。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这样很不好,心里会有块石头一样堵着,所以我会在矛盾结束后跟对方认真地聊一下发生了什么,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也因为这样的做法,我的友谊关系还相对健康。
原文:9、网络霸凌为书面残酷行为构建了一个平台,提高了它出现的频率和影响力,这是前所未有的。与口头语、手势乃至书面语不同的是,网络书面语会吸引无数追随者。(感受:这个真是太可怕了!网络素养培养需要提起重视!)
原文:10、如果你迫切渴望了解同龄人的看法,那可能就会缺乏定义自身价值的自尊。越是依靠读取网站意见来寻求外界认可自我价值,就会放弃越多的个体权威和自信。
感受:这个情况不仅适用于未成年人,也适用于成年人,网络很容易贩卖焦虑,创造完美幻象,不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主播等被观看的人,都容易迷失其中。这也是时代的议题。我也看到有些朋友会有意识地减少跟网络的联系,去建立线下的真实连接。
原文:11、为什么我所有朋友都有男朋友了?我很古怪吗?”[44]许多女孩都担心自己是否不够性感 、 没有男孩喜欢 , 正如她们会在乎自己是否苗条美丽一样 。
感受:我曾经就是这些女孩中的一员,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都比较靠前,所以在家人和老师“学习好才最重要”的观念灌输下,我的自我感觉都还算良好。
但到了青春期,也就是初中开始,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纷纷有了追求对象,有的朋友甚至还有几个,要在其中做选择,而我一个都没有,于是我的信念开始动摇,产生了文中的疑问,最后我得出的答案是我不够好看。还好有一位朋友的回答开解了我,她说“因为你给人一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气质,所以别人对你比较多是尊重,而不敢靠近”,这对我有点说服力,因为当时男生们见到我,打招呼的第一句都是“爽姐”。
原文:12、2007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发布了里程碑式报告,称性感化,即用女性的性爱价值来物化、定义她们,与自卑、抑郁和饮食紊乱存在联系。该研究作者认为,将女孩性感化不仅归咎于媒体,还应归咎于成年人和同龄人。
女孩每天都被灌输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从性爱角度定义她们的权力和价值。在这种高压锅环境中,同类信息也渗透进了女孩的手机。正如科技能让流言蜚语民主化、让人人都有机会传播小道消息一样,性爱短信为每个被忽视的女孩创造了另一种虚拟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性爱价值。这是许多女孩甘愿冒险去做的事。在青春期与社交地位较高的男孩约会或被他喜欢,是赢取社交位置的关键 。女孩必须维持自己的性感形象,不只是为了证明给男孩看,还是为了证明给其他女孩看 。
感受:作者真的是一针见血。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女孩会选择相信网上的陌生人,会发裸照,会拍一些带有性暗示的视频,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一种炫耀,或者至少是一种证明,证明自己并非没人爱。这在成长于缺乏爱的环境中的女孩身上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