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比较主流的解读。
1,不主动作为。
2,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
3,不妄为。
4,没有一丝利己之心的作为。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再来看“无为”应当如何解读。
不主动作为。
最开始的时候,“无为”地解释为“不作为”,不过“不作为”一听就不合理,没道理,所以深加工一下,就成了“不主动作为”,那么“不主动作为”就合理了吗?
举个例子。
我努力学习,可以说是主动作为,但是,如果不努力学习,我就学不会,所以,我努力学习,也可以说是被动作为。
我追求喜欢的姑娘,可以说是主动作为,但是,也正是因为我喜欢的姑娘不喜欢我,所以才需要追求,如此来说,也是被动作为。
因为学不会就放弃学习,因为追不上就不再追求,可以说是被动作为,但是,也可以说是自己主动放弃的。
总结一下,万事万物,皆有其正反两面,不存在只有其正面,没有其反面的情况,也不存在只有其反面,没有其正面的情况;“主动”里有着“被动”,“被动”里有着“主动”,所以“不主动作为”中,又怎么会没有“主动作为”呢?
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
理性地思考一下,人类有可能做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吗?
纵观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一切成就,新材料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新能源技术领域等等,有哪项技术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成果呢?
纵观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一切的所作所为,好的事情也好,不好的事情也好,感天动地也好,罪大恶极也好,有哪件事情违背了自然规律呢?
人类的所有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是因为人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可以有如此的作为。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品德,皆是因为人类本就拥有,并不是学习了松柏之后,才拥有了坚韧的品德,并不是学习了莲花之后,才拥有了高洁的品德,如果人类本就没有坚韧,高洁的品德,那么即便是看到了松柏,莲花,也看不到坚韧,看不到高洁。
很多人喜欢拿《庄子》里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问题,说庖丁掌握了其客观规律,分解起牛来便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没掌握其客观规律的屠户,分解起牛来,便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乍看之下,没有问题,不过,
我没有如此高超的解牛技术,我又需要解牛,那么我只能拿刀生劈硬砍,因为生劈硬砍,也是可以解牛的,那么,我违背了什么自然规律了呢?我也遵循了解牛的客观规律了啊。(备注:“庖丁解牛”另有深意)
很多事情看似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其实并没有违背了自然规律,只是妄为而已。
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会认为是遵循了客观规律,如果结果是不好的,那么会认为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可是结果是从何而来呢,不还是从规律中而来吗?所以,人又如何才能得到一个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结果呢?如果得不到,又如何能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呢?
所以,并不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只是妄为并且得到妄为的结果而已。
不妄为
谁都知道不能妄为,不过人在妄为之前,知道自己是妄为吗?如果能意识到,自然不会妄为了,如果意识不到的话,又如何才能做到不妄为呢?
刘备伐吴,兵败夷陵,难道伐吴之前没有人劝谏吗?只是因为刘备认为伐吴可胜啊。难道伐吴必定会失败吗?如果注定失败,刘备也不会伐吴的啊。
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使得北伐失败,难道任用马谡之前没有人反对吗?即便是刘备生前也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难堪大用啊。难道马谡必然会兵败街亭吗?假如注定失败,诸葛亮也不会任用马谡的啊。
如果没有胜算,刘备不会伐吴,诸葛亮也不会用马谡,如果成功了,那么刘备则是雄才伟略,诸葛亮则是慧眼识珠,然而时间不能倒流,失败已成定局,刘备只能在白帝城,郁郁而终,诸葛亮也只能泪洒祁山,退守汉中。
以刘备之雄才,诸葛亮之智慧,尚且会有如此境地,更何况普通人呢。
许多时候,自己认为合情合理,他人认为是恣意妄为,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自然会庆幸自己当初的力排众议,如果结果是不好的,那么自然会悔恨当初的一意孤行,然而,不论是庆幸还是悔恨,都要等结果出来后才知道,结果出来之前,自己又怎么会知道未来究竟是哭还是笑呢?
如果是触犯法律,那么不用等到结果出来就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人生中更多时候,是只有在结果出来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难道一意孤行必然会失败吗,难道从善如流必然会成功吗,难道一意孤行必定是妄为,从善如流必定不是妄为吗?
很多事情,事后一想,悔不当初,不过在悔不当初之前,自己是不会知道自己将会悔不当初的啊。
所以,人始终会有所妄为的啊。
没有一丝利己之心的作为
说法很好听,但现实吗?
我爱我自己超过我的亲朋好友,我爱我的亲朋好友超过陌生人,我爱本地的陌生人超过外地的陌生人,我爱本国的陌生人超过了他国的陌生人,这是人的本性。
即便是我做到了爱天下所有的人,那么也还是会有个远近,既然爱有远近,那么又怎么会没有利己之心呢?
我先想到我自己,再想到我的亲朋好友,算不算是利己之心呢?
我先想到我的亲朋好友,再想到我的乡人,算不算是利己之心呢?
我先想到我的乡人,再想到我的国人,算不算是利己之心呢?
我先想到本国的人,再想到他国的人,算不算是利己之心呢?
我可以有一颗利他的心,但是为什么不能有一颗利己的心呢?再者,利己之心,是想割舍掉,就能割舍掉的吗?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不重钱财,不图名利,乐善好施,人人都说他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善人,可是,他真的没有利己之心吗?
他看见好事他便做,他做好事会开心,他看见好事若不做,便会心烦意乱,难受一天,这算不算利己之心呢?因为做好事所以他会开心,他也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啊,你可以说他有利他之心,却不能说他没有利己之心啊。
你能不能想象得到,有一个人,不重钱财,不图名利,不图来世,不图心安,什么都不图,但是一做好事就难受,即便难受还是逼着自己做好事,所以越来越难受,难受到崩溃,你能想象的到如此一个没有一丝利己之心的大善人吗?
所以,没有一丝利己之心的作为,说着好听,但不现实。
把“无为”解释为没有一丝利己之心的作为,其用意是把《道德经》解释成一部去除私欲的修行宝典,不过看来,鸡汤总归是鸡汤啊,即便是高级鸡汤,也是鸡汤。
还有一种比较小众的解法,很有意思也有其代表性,我认为应该说一下。
在麻烦产生之前便解决麻烦
这种解法主要是参考了《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段话,如此解,有道理吗?
一个“因”可以产生千千万万个“果”,一个“果”也是由千千万万个“因”所得出的,从千千万万到千千万万,即便是圣人也难以理清头绪啊。
有谁能够了解到所有的“因”呢?又有谁能够看到所有的“果”呢?即便是圣人也做不到啊。
如此,谁又能在麻烦产生之前便解决麻烦呢?能够意识到的麻烦可以提前解决,意识不到的麻烦是不可以提前解决的啊。
“因”生成了“果”,随后“果”便会转化成“因”,变数因此而存在,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的“果”成了“因”后,不见得会继续得出好的“果”,不好的“果”成了“因”后,说不定就会成就自己一生之幸事。
如此看来,好的“果”中也有不好的因素,不好的“果”中也有好的因素,认为是麻烦,可能不是麻烦,认为解决了麻烦,可能无形之中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烦,其中之玄妙,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而此种解法,与“不妄为”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无为”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解读呢?
不止是以上几种,还有解释成“顺势而为”的,还有解释成“人+为=伪”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匪夷所思的解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分析了,因为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为什么没有这个必要呢?因为我列举出来的和没列举出来的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这些解读全都是“悟”出来的。
你有你的人生际遇,我有我的人生际遇,所以你有你的感悟,我有我的感悟,以感悟来解读,那么“无为”的解释自然便多了起来。
这些悟出来的道理,乍一听是这么回事,是大智慧,大境界,但是经不起细琢磨,实际操作起来,也是难之又难,可是有的人会这样想,既然是大智慧,大境界,又怎么能如此简单的便明白了呢?即便告诉了我,也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用一生的时间去奉行的啊。
可是这样,不就违背了老子所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了吗?再者,这么多的解读,我需要去感悟,去奉行哪一个呢?
所以,与其盲目的相信,不如先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而大多数的人,缺少的恰恰就是质疑精神,崇尚的便是地位,阅历,知名度,谈吐等等这些与“道理”毫无关联的东西。
“无为”当如何解?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段话应该如何看待呢,当成是老子的人生感悟吗?就是因为感悟来感悟去,所以才读不懂《道德经》的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此章应该如何看待呢?当成是老子的人生感悟吗?就是因为感悟来感悟去,所以才读不懂《道德经》的啊。
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当成是一个公式,代入到第三十八章当中,像做一道数学大题一样解开这道题,便是读懂“无为”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解开《道德经》最重要的一步。
没有阅历便读不懂道德经吗?不是这样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不是这样的。
即便是一个思维开阔一些,理科成绩好一些的学生,也是可以解开《道德经》的奥秘的,如此才符合老子所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啊。
欢迎浏览我的文章,共八十一讲,也就五万多字,其中的五千多字,还就用在了这最重要的一步上了。
只要把“无为”的含义解读出来,代入到其他章节中,很轻易地便知道了每个章节想要表达些什么了,何须每章都要解读个洋洋洒洒数千字?
也正是因为不懂“无为”的含义,所以每章才需要数千字的解读啊。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