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了很多以中年男人为话题的文章。每一篇都很煽情,总结来说就是: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中年男人活不如狗,生不如死。
似乎只剩下死亡这一条路了,但是又不能死,因为还有那么多的责任没尽,那么多的债没还,无论是情债还是财债。
一直很喜欢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这首歌,每次去KTV,小姐未必点,但是这首歌必点。那时还没到中年,所以尽管自认为唱得很深情,也很能打动人,但从来没哭过,连眼眶湿润也没有。
现在唱可能会哭吧,主要是看了那些写中年男人生不如死,惨兮兮的文章。别说,还真有点想尝尝那阔别已久的眼泪的滋味了。
认识一个朋友,年纪不大,刚三十岁出头,没工作,靠家里养着。因患有忧郁症,曾经自杀过几次,未遂。两年前有一天夜里下楼,只说去透透气,结果无任何征兆猝死了。家里人悲伤地说,也算是一种解脱,活着太受罪。
余华有本小说《活着》,看了让人落泪。书中的徐福贵一生苦难,身边的亲人:儿子、女儿、女婿、老婆、孙子陆续离世,到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年老的他相依为命。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看似悖论,却很有道理。徐富贵做到了对生命自身的尊重。
米兰·昆德拉的《不朽》中:
生活,生活并无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变成喷泉,在石头的承水盘中,如热雨一般倾泻而下。
看来,生活与存在之间并不能画等号。生活很苦,存在很幸福。
爱情,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生活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爱情成为文学与歌曲中的主旋律,主要是因为稀缺且易逝。大部分人更喜欢或妥协于生活而不是爱情。
不过世间仍不乏痴情的种子,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利用死亡这个工具,成就了永恒的爱情,不过这也只是你我旁观者的理解。
说了活着、生活、存在与爱情,现在该说回正题了,死亡是解脱吗?
面对病痛折磨、亲人离世、失恋、厌倦、生活失意等等现实的痛苦,人们往往以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我曾认为死是上天的赐予,就像生一样的神秘、伟大。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但是未必同意死亡是一种解脱。
毕竟解脱只是活着的人或人活着时候的理解,也就是说,是存在于活中的概念。
我们除了相信或不相信的主观判断之外,不可能知道是否有来生。也就是说,来生是否存在,只能选择相信或不相信。天堂与地狱之说同样如此。
人生只握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活着的人不曾死过,而死了的人又不可能打电话或发短信告诉活人死后的状态。所有的解脱之言都只对于活着的人才有意义。
所以死未必是解脱,也许,我说也许,是另一世痛苦的开始。比绝望更绝望的是死也解决不了绝望。
于是,好死不如赖活。既然迟早要死,何必那么着急。存在本身就是一首诗!
上一篇:摄影与不取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