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奇葩说有一个辩题是《是否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节目播出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家里有个正处于喜欢听童话故事年纪的孩子。记得有次我很认真地给孩子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时,家里的老人忽然在旁边对孩子说,这个故事是瞎编的。有点扫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确实是假的,但是我们真的有必要说出来吗?
孩子是否有辨别事实的能力?
从孩子本身的角度出发,孩子是否具有明辨事实的能力呢?有一点肯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明辨事实的能力肯定是增强的。那从何时开始孩子能够渐渐辨别事实了呢?最近看了一本书《孩子如何思考》,作者是艾莉森*高普尼克,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在《孩子如何思考》这本书中,作者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想象与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虚构的内容怎样阐明真理。为什么虚构的内容经过了多年的自然选择并没有被淘汰,而一直被继承下来了呢?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从出生开始,是无法依靠自己独立生存的。特别是婴儿,完全需要依靠别人的照顾才能存活。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别人的心理,并在无法说话的情况对别人施加影响,使别人顺从自己的影响?作者说:“孩子不仅能够对物理和生物世界的因果知识有所了解,以及对这些知识所带来的的各种想象与可能性进行反事实推测。孩子同样会建构关于心理世界的示意图,用关于心理的理论取代关于事物的理论,用日常心理学取代物理知识。这类示意图在孩子生活中发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心理学家玛乔丽*泰勒,受到自己女儿的启发,发现了孩子在小时候常常有自己假象的同伴。她随机选取了一些三四岁孩子及其父母,询问他们关于假象同伴的详细问题。她发现63%的孩子能够生动地描绘他们头脑中奇异的假想生物。更为关键地一点是:泰勒发现,即使那些拥有活泼而生动的假想同伴的孩子也很清楚地知道,这些伙伴都是想象出来的,就像他们知道现实与虚构的差异一样。当实验者仔细询问孩子关于假想同伴的更详细问题时,孩子经常会打断话题,带着对提问者的担忧提醒他,这些角色是假想出来的。这就像奇葩说里赵英男的侄女,当你告诉她童话是假的时,她给你一句:“你咋这么贱呢?”
心理学家的这一发现,证明了孩子是能够理解想象与现实的差异。知道那些假想出来的伙伴并不是真实的。正如罗胖在奇葩说中提到的,他三岁的女儿在平时玩耍时,常常说我们假装怎样怎样吧。相信家里有孩子的父母应该都能理解。在玩耍时,孩子能够有模有样地假装手里拿着皇冠,轻轻地戴到头上。其实他手里什么都没有,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骗子一样。同时他也像故事里的小男孩一样知道那是假的。心理学家和罗胖都告诉我们,不可轻视三岁孩子的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知道事实和想象的差异。
既然三岁的孩子就能明白事实和想象的差异,那么为什么新闻上常有已经是七八岁的孩子了,看了动画片后,竟然亲自试验,像动画片里放的那样,把同伴绑在树上用火烤呢。这就引发了我们的另一个思考,孩子自己的假想和从书本上看到的童话故事,是一回事吗?
童话故事如何发挥作用?
在《孩子如何学习》一书中,科学家做过关于小动物的一些研究发现,在“丰富”环境中成长的小动物们,大脑更为厚实。大脑可以根据个体经验的变化进行物理扩张、收缩与变化。作者说婴儿似乎也是如此,并且作者认为:这些新的研究并没有指出父母需要给孩子们提供超越他们日常生活经历的“丰富”体验;但这些研究的确表明,极度贫乏的环境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损害。如果孩子从未读过童话故事,那么他们所有的想象可能是基于他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假想和童话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那么童话故事到底是什么呢?在《这套有趣的原版童话,让娃提前尝尝现实社会的一点“苦”》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童话中情节是虚构的,映射的现实却是真实的,是作者在用孩子自己的语言向孩子讲这个世界,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在之后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获得新成长,在每次磨难中能够独立处理内心的冲突,获得面对现实的勇气。
美国心理学教授谢尔登·卡什丹在《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这本书中指出:“童话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冒险故事,它还能反应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这或许才是童话持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简而言之,童话故事就是成年人用一种儿童的语言写成的现实故事。孩子,虽然还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人所有的各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恐惧和害怕。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看到的孩子只是天真、烂漫、可爱、无忧无虑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纪录片《幼儿园》中,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拍摄,我们才发现原来在成人看来每天都应该是愉快的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其实并非如此。从入园的分离恐惧,到吃喝拉撒的不能独立自理带来的各种困扰;从孩子之间的打闹和矛盾,到学习各种老师教的技能所带来的的紧张。每一件在成人看来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能让他们情绪崩溃的大事。可以说孩子的世界,并不单纯。充满各种矛盾冲突和紧张。而童话故事,能够帮忙他们提前体验这种现实的世界。
童话故事对于孩子的作用,就像文学作品和电视剧对成人的作用。即便你知道它是假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在阅读的时候沉浸其中,为故事中的人物或喜或悲,从中汲取力量;或是提前体验各种丰富的生活经历,从而激发你更多的想象;或是帮助你建立心理因果示意图,预演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当真正发生时,能够从容面对。正如吴伯凡在《意外与意义1: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什么区别?》一文中写道:“不要以为读这些东西只是一个消遣娱乐,它在悄悄塑造我们的世界观:一个本来逗你一乐的故事会逐渐在你头脑当中建模,而模式一旦形成,在你观察世界、观察你和世界的关系、规划你个人命运的时候,它会形成一种前摄力量,在你还没做某件事情之前,它已经决定了你做事的结果。”童话故事能够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
我们有必要告诉儿童,童话故事是假的吗?
童话故事的丰富性肯定是高于孩子自己本身的假装游戏的。童话故事为孩子的“假想同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过于相信故事的内容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试验呢?这也是持有成人需要告诉孩子童话故事是假的观点的人坚持的原因。
在《孩子如何学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婴儿学习的方式其实同科学家是一样的。通过不断地进行试验来发现事物的属性。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这些新闻中的孩子,其实只是一些胆子更大的“科学家”,他们不满足于看到的故事和动画片,而想实际操作一下。正如真实的科学家一样,在不断的实验和尝试中,总是会有失手的时候,甚至会搭上性命。
那我们是不是要在给孩子读童话故事时,同时告诉他,童话故事是假的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看电视,沉浸在角色的痛苦当中,默默地抽着纸巾擦眼泪时,身旁的好友,凑在你耳朵边,悄悄地说:“这都是假的。”你会想什么?也许你会想:假的又如何,在此刻,我愿意相信它就是真的。那个触动你流泪的情感就是真的。何为真,何为假。即便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是它带来的感情是真的。
同样的,当你想要告诉孩子,童话故事是假的时,你怎么说的清哪个是假,哪个是真?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的那个魔镜,你觉得是假的,但是你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某一天,这个魔镜可能真的会出现,说不定就是你手机中的某个APP。它的发明,可能正是若干年前某个小朋友看了这个童话故事。你要告诉他是假的,他可能会变出一个真的给你看。
马东在节目最后说: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是真和假。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真和假有没有时间性?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他们也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什么是真,什么假。请相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