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为,各从其类,各为其义。
室鸠巢是一个中国人不太了解的人物。
名直清,字师礼,号鸠巢、沧浪,出生于江户郊外的医家,江户中期儒学家,日本朱子学派代表人物。
15岁时,少年室鸠巢受到加贺藩主前田纲纪赏识,被派往京都求学,师从朱子学大家木下顺庵。
历仕德川家宣、德川家继、德川吉宗三代幕府将军。53岁时,年已半百的室鸠巢成为德川家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文学侍讲。
1707年,福州的琉球使臣程顺则将范鋐所著《六谕衍义》带回琉球,此书为明太祖颁布的教育书籍,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个方面。书传到萨摩藩后,萨摩藩藩主岛津吉贵将书献给了德川吉宗。
顺理成章,室鸠巢奉命将儒家著作《六谕衍义》翻译为日语,即《六谕衍义大意》,直至明治维新,这本书一直是寺子屋(江户时代平民接受育的民间私塾)的教科书。
室鸠巢是当时的学术怪杰。处在日本国内反朱子学思潮澎湃的年代,却在《骏台杂话》一书中宣称“兼仁义,合内外,通古今,唯程朱之学也”,坚持认为朱子学才是正统的儒学。
主张复兴朱子学,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幕府的封建统治,他主张“义理第一”的士道论,提倡大义名分。
思想决定行为,所以当震惊全日本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室鸠巢的“义理第一”使得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义”的一方。
这就是日本三大复仇事件之一的“元禄赤穗事件”。
仇恨的种子
1703年1月30日,江户时代中期元禄十五年阴历十二月十四日凌晨,肃杀的月光冷冷地照在吉良上野介的府邸(现松坂町公园)。
此时熟睡中的吉良还并不知晓,他将再也见不到一天之后的满月清辉。彼时47名赤穗浪人整装待发,冷寂的冬夜让所有人更加沉默,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用生命做赌注的复仇之战。
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蛰伏一年零九个月,为首的大石内藏助心内清楚,无论成败,性命都已经难保,唯一支撑他和其他46个同仁的是曾经宣誓报仇的“神文誓约”,还有以性命守护的武士之义。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四十三岁的大石内藏助咬起牙关,握紧了拿着武器的手。
元禄十四年阴历三月十四日(1701年4月21日),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接见东山天皇敕使,吉良上野介奉命辅助赤穗藩藩主浅野长矩接待。
期间,吉良上野介故意教给浅野长矩错误的接待方式使得他出尽洋相,深觉受到刁难与侮辱的浅野愤而拔刀中伤吉良。虽然吉良只受轻伤,但在将军幕府公然拔刀,且发生在接待天皇敕使期间,已属十分严重。
德川纲吉怒不可遏,当即命令浅野长矩切腹谢罪,赤穗废藩。
根据江户时代“喧哗两成败”(在发生武力争斗后,不论争斗的因由、对错,对双方施以同等处罚)原则,双方都应该受到惩处,但吉良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这为日后赤穗浪人的复仇埋下了伏笔。
浅野死时三十五岁,遗骸由舍弟浅野大学带到泉岳寺埋葬。噩耗传到家老(日本武家家臣最高役职,地位仅次于藩主)大石内藏助的耳中,他怒发冲冠,愤懑不平,随即召集同生共死的家臣,誓取吉良首级为含冤的主人讨回公道。
浅野家300多名家臣中,97人愿意立盟替主人报仇。立下“神文誓约”后,大石内藏助吩咐各人暂且四下分散谋求生路,静待时机,听令复仇。
复仇
世事纷扰,大石内藏助没有忘记当时的盟约。
翌年,仁慈的大石内藏助认为当初入盟的人很多是为了再兴家业而非立意复仇,于是派人逐家“血书返还”,给当时的立约者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明示这次不交回盟约的即为舍生取义的死士。
血书返还后,同盟者还剩不到60人。后来潜伏在江户时又有8人脱盟,97人还剩47人死不改志。
义字当头,但大石内藏助心里有难舍的牵挂。为避免连坐牵连与妻子离婚,让二儿子吉千代出家。最后迫不得已,留下强烈要求参加的长子大石良金。
事已至此,开弓没有回头箭。
下一步是确定行刺日期。通过经常给吉良讲解《源氏物语》和《伊势物语》的朋友荷田春满得知,吉良将于十二月十四日开办茶会。
机会难得,大石内藏助将十二月十四日(1703年1月30日)定为举事时间。
十二月初二,一行人制定了行动纲领《人人心觉》,规定了行动中的武器、服装、装备、暗号以及如何处置吉良的首级,并且决定“砍下吉良首级和瞭望放哨的一视同仁都是主君的臣子,对自己分担的职责没有意见”。
昏暗的房屋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但无论是年纪最小的长子大石良金,还是年纪最大的间喜光延和他的三个儿子,眉宇中都看不出一丝动摇。
行动迫在眉梢。
十四日夜,47名赤穂浪士凌晨开始行动,从江户三个地点出发向吉良府邸进发。正门队大石内藏助率领23人,后门队长子大石良金,实际由吉田忠左卫门指挥,率领24人。47人分别持枪、大刀、弓、半弓,用梯子翻过正门,用锤子打破后门,两小队杀入吉良府邸,杀家臣28人,煤炭屋内取吉良首级,复仇完成。
就义
事件一出,举世哗然。自江户设立幕府以来百年间可谓天下太平,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袭击事件,实属令人瞠目结舌。
事件发生的十二天后,以此为内容的歌舞伎上演了。三天后即被禁演。虽然民众想知道真相,但幕府并不希望发生在眼皮底下的袭击事件广为流传以形成管理不力的舆论,当权者便以一贯遮掩的手段禁止发声。
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如何能够密不透风。假时假名的戏曲不断出现,各种内容形式层出不穷,成为现在著名歌舞伎剧目《忠臣藏》的蓝本。
此次发生在江户时代的复仇史称“元禄赤穗事件”,与“曾我兄弟复仇事件”和“键屋之辻决斗事件”并称日本三大复仇事件。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君复仇的故事是日本最著名的武士道范本。
安葬了义士忠骨的泉岳寺在每年复仇事件发生之日都会举办“赤穗义士祭”,以缅怀忠义之魂千古不灭。
此为后话,元禄十六年阴历二月初四(1703年3月20日),举事两个月后,47名赤穗浪人除寺阪右卫门事成后逃离现场得以存活,46人全部切腹自尽。
在此之前,关于束手就擒的赤穗浪人处置问题,时人曾出现很大分歧。
《赤穗义人录》
事发之后,室鸠巢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八个月后,室鸠巢写出《赤穗义人录》两卷,上卷讲述事情经过,下卷分别介绍四十七义士,主张“义士免死”, 对复仇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
室鸠巢认为四十七人的忠义不亚于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忠臣,“前代未闻, 忠义凛凛, 有益名教之义举”,有感于世上没有记述他们事迹的文章,遂为之著书立说。
当时言论自由并无保障,公开为受到江户幕府处分的罪人发声,一不小心就会因为对幕府的批判而被封号,甚至有生命危险。
之所以选择这样,大概是以为赤穗浪人的“义”与他所宣扬的“义理”不谋而合。
与西方《美狄亚》《哈姆雷特》等复仇悲剧不同,东方的复仇大多是家族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情感,心理斗争一般较为平和,《赵氏孤儿》也是这样。
不过与赵氏孤儿复仇的执行者为血亲所不同,大石内藏助与浅野家族并无血缘关系,四十七名武士中也无一人与浅野家有血缘关系,由此更显出复仇者极高的道德诉求,单纯只为守护“义”的成分显然很高。
事件发生后,同时代的大儒荻生徂徕则认为复仇行动属“不义之举”,私怨破坏公法,幕府接受了徂徕的意见, 将“个人道德”与“政治决定”明确区别开来, 命令四十七武士全部自裁。但历史证明, 室鸠巢的看法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
俱往矣,无论是“戏中人”的大石内藏助、浅野长矩、四十六义士,还是“局外人”室鸠巢、荻生徂徕、幕府抑或是歌舞伎的所作所为,不过都是为了各人心中的“义”而已。
吉良是否后悔刁难于人以致丧命,浅野是否后悔一时冲动失人失城,四十七义士是否后悔舍生取义,这一切都已湮灭在历史之尘中不得而知。“义”为何物,众说纷纭,爱恨情仇也许会在历史中留下蛛丝马迹,但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会逝去。
正如浅野长矩的辞世之句:
風さそふ
花よりもなほ
我はまた
春の名残を
いかにとやせん
风吹花兮花惜春,我犹胜花兮,无计留春驻。
公众号:东隅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