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执笔,写了那么多热爱大自然,热爱山川河流的文案,唯独没有写过自己的故事,不是有多难以启齿,而是这些自我的故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平凡到不足以执笔去书写。
直到这些本身就很平凡的故事,被语言的提炼,通过文学艺术的加工,从故事性与可读性两个方面赋予了其思想深度的一些东西,它才会有了价值,那便是可阅读的价值。可是创作是需要先决条件的,需要灵感作为牵引,需要创意作为创作的源泉,更需要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支撑。
或许写作者一开始都是矫情的,无非是想要借着文学来充实内心,疗愈、救赎内在,丰富精神世界,通过对糟糕的现实环境的渲染,从中去发现生活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美好的角落,即——逆境中也能见成长,再苦逼的生活,也总能看到活着的一线希望。
无论哪种文体,都有规律可循,商业文直奔变现的主题,尽管文字里所呈现的“至情至美”,都得是为了宣传而宣传。鸡汤文,就只能是疗愈的作用,它负责把人哄高兴了,安慰了即可,读者还不能太把它当一回事,因为鸡汤喝多了也会腻。纯文学性的,虽是高雅一些,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它考验的是写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日渐累积的文学素养,不懂文学的人当然也是可以写作的,但是不懂文学的人绝对出不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因坚持写作,背后所付出的代价,经常是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必然要经历贫穷的阶段,是很容易让人意志消沉的,每当生活的窘迫被赤裸裸地扒开的时候,特别是看着砸在手里的废稿越来越多,那种灰心失望其实是无力招架的,在实力与机遇面前,努力的结果往往也是未知的,取决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太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往往也是适得其反的,满怀期待下尽是失望。不如学会静观其变,总得把自己从逆境中拉回到现实中来,纵使现实再如何地荒凉,残酷,不尽人意,那也是必须面对的日常,需以平常心对待,播种与收获向来不在一个季节。
从商业文稿中把自己挣脱出来,直奔文学创作的主题,是把自己逼到一条险路上,考验的是写作者有没有破斧成舟的毅力,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忍得了清贫,能否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依然要保持对写作的热情。
写作之人,向来都是孤独的,即使有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有家的氛围,也还是会视若无睹,也总会刻意把自己置入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因为要不停地进行思索,要敏感地去扑捉一些来自生活中的小细节,哪怕是去户外散步,总也要随时调动起作诗的意境,看到一树繁花与诗意盎然,多少会有些情不自禁对于内心的触动,常常是把清高留给了外在,而内在则充满着热情,永远内心波澜不惊,外在则淡定自若,忧愁也罢,喜乐也罢,都是沉浸在营造的文学世界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