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在学校图书馆里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本来想着算了吧,不看了,等到以后有时间再去看吧,那天,本来是去找其他书的,却看见了它,阴差阳错地,好像,比以往找到的书更加使我开心。
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呢?除了它的作者,自然还有原因,原因无他,只是一句话。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在感情里的人,虽然别人眼里的我很理性,但只有我知道,我有多感性。没有感情的我不能活,就好像感情总使我痛苦一样。我喜欢感情小说。
方鸿渐,这个男人,有着人性的弱点,好像是生活里走出来的人,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后记,知道许多人都认为这个人是有原型的,其实不然,就是那么一个虚构出来的人,之所以坚持认为他是有原型,怕也是因为这个人物身上有人性的缺点,有生活的气息吧。
他在回国的船上,抵不住鲍小姐的诱惑,他虚荣,为了面子而弄了一个假学位,他年少轻狂,敢于直接拒绝苏文执,他也像千千万万个失恋的人一样,对唐晓芙爱而不得,他禁不住旁人的起哄和孙柔嘉的千方百计而草草订婚,结婚。他小心眼,他粗心大意,他软弱,他大气,那么多个他都是他,他还是那个在围城里徘徊的寂寞的身影。
我也不知道,这个集许多个人身影的方先生到底真实的是什么样子,每每生活变换,他也要随着生活变换,不然,怕是生活不下去吧!
杨绛说,赵辛楣是他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小男孩为原型,钱先生把他的年龄放大二十岁的想象,是一个美好的人,想来也是,除了对苏文执二十年的专情没有得到回应,他家里有钱,他有才,有交际面,他敢于离开安逸,获得更好的生活,他更是因为苏文执的利用,和方鸿渐不打不相识,从开始的互怼,到后来的好友,他是一个值得深交的好友。
他就是那个想进入婚姻的人,苏文执却没有选择他,但时间总是把最合适的给了他,他的婚姻,虽然那个爱那个女孩没有了当初爱苏文执的轰轰烈烈,但归于平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围城里的生活,好像就是周围人的生活。
围城最后,孙柔嘉和方鸿渐大吵,孙柔嘉和姑姑回去,方鸿渐一个人在小小的房子里发脾气。我想,他们还是走不在一起了。围城,终归要被洪水冲破。
好像总是这样,在婚姻前,彼此伪装,以为只有有爱情就行,后来目的终于达成,结了婚,却发现,彼此是这样或者那样的人,然后就是吵架,吵架,无休止的吵架,甚至动手。
于是开始了痛苦,不然就是再一次分开。我觉得孙和方分开也挺好的,何必彼此折磨,反正又不是真的爱彼此。孙是千方百计的找了个人嫁自己,方是给情爱给折磨的累了。
幸好他们还没有孩子,如果有孩子,天天在他们的吵架声中长大,那也是孩子的不幸吧。可能父母双方还要天天告诉孩子对方的种种不堪,是何等的痛苦啊!
先吃好葡萄的,虽然只能去回忆,但至少曾经拥有;吃坏葡萄的,永远就只能吃坏葡萄,虽然有希望,却不免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前者是辛楣,后者是方鸿渐。
有些人更是这样,本来不属于你,可是一旦有其他人插足,就又显得不可理喻,要去占有本不属于你的,或者是本不喜欢的人或物。
要考试了,后面再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