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说你喝多了吧?文雅点的则会说:在学庄周梦蝶?
还有比自己更能了解自己吗?为什么说人生难得一知音?为什么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都是说每一个个人都是独特的,是别人不了解的。你最想诉说的一种感受,真的有人愿意听吗?淡漠而不想听是一回事,听不懂或不理解似乎才是本质。没有人更能懂自己了,哪怕亲人,哪怕爱人,哪怕朋友。
这些都不错,但真理的对面可能是另一种真理。一个人还真不能轻易的说了解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本我,自我,超我。超我是内心对远方的向往;本我是生存性需求,以快乐和享受为原则;自我则是对这两方的调和与行动。这其中最要命的是本我的分量占据着“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重,也就是说人的绝大多数行为貌似经过思考而决定的,其实呢?越是重大的、决定人生走向的抉择,往往是本我在不知觉中做出的。想想你的恋爱,你的工作选择等,究竟有多少理性的算计?所以有这样一句调侃的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一个人的观念中,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并不多。
说到此,能否说有一个客观的我在某处,只是不能一下子把握到?能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的增长就能找到那个独特的我?
还是说本我,人在理性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多的了解自己,但绝对不能全部把握。那我们能说那呈现出的部分就是我吗?可是,我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原来的我和当下的我是一个我吗?哪一个才是我呢?
你可能会说:“你认为我没文化吗?虽然小时候的我跟现在的我不是一个样子,但在人格上是一个人,什么是人格?就是一个人抽象的、具有主权的存在,否则我的东西下一刻就不是我的了。”
跟聪明人说话真是痛快。你说的太对了,一个人的人格主权无疑是不变的,但我的问题是你的人格一直保持不变吗?
当你承认我在不断变化时,我就继续发问,我还是我吗?
经验会告诉我,人虽然变化,但似乎有一个内核不变,它保持着性格的稳定性。否则今天的我如果跟昨天的我判若两人,那不成精神病了?另外还有长相,一直也相对固定着,虽然在衰老,但神态稳定。
这没错,但这只是说人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否认变化本身,当然现实中更多人的经验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基本上保持稳定了,因为变化是痛苦的,甚至是难以忍受的,有的情况下还特别的不可调和,“若如此毋宁死”。
但毕竟有一些人在不断的挣脱旧我。儒家不是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嘛!那些人成就的丰功伟绩,常让我们惊讶:“Imposibble!”.
变化的幅度,决定成长的高度。
变化的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我们张扬个性的说“我就是我”时,其实是概念的混淆,此刻的我,是说人格主体上的我还是发展变化着的我?
另外,当我们说“我就是我”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着眼,是否利于问题的解决呢?
答案很明显,不该强调我的个性,而应着眼于问题该怎么解决。我是谁或者有什么特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让当下的困境更好的化解。
你可能愤怒了,人不是目的吗?怎么能因为事而改变人呢?难道我不如事重要?
这是看问题角度的差异。当人泥泞在棘手的问题中,正反应出人的不足。而在问题解决中,才可能让人向前跃升,让人获得更大的幸福。问题解决后,人的主体复又显现(事情中解决问题的也是主体,只是隐性的),且增加了我的尊严与荣光。
不要固守那熟悉的自我,自我不是某种既成的特质,而是在与世界的生存互动中形成的。那深邃幽深的本我,永远无法参透;那美好灿烂的超我,总在远方发出召唤;这丰富变化着的世界,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我既在当下,又总在未来。
我认识我吗?
认识一部分。
将来又会怎样?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