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外一位只有11岁的小朋友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他开枪射死了一头熊,救了全家的性命。
这位勇敢的小男孩叫 Elliot Clark 来自美国阿拉斯加的 Hoonah 地区,这天他和叔叔、表弟以及祖父约好一起去钓鱼,随行的还有三只狗,他们需要穿过森林到达终点。
当时四个人像一条直线般行走,Elliot走在第三个。他的前面是叔叔,突然一只棕熊从森林中窜了出来,父亲来不及把枪从肩膀上拿下来。棕熊直接朝 Elliot 和他的表哥冲过来,Elliot 反应迅速,马上举起枪,击中了棕熊的肩膀。然后又持续射击,打中了其鼻子、脖子等部位,最后棕熊终于倒下。
我看了这则消息,震惊而欣喜。
我问自己:你十一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时在乡下,除了要求按时回家吃饭,父母是不会管束我们的,于是投石,钻洞,跳崖,攀墙……这些冒险的事都干过,我体验过刺激和危险带来的快感,在活动中我恐惧过,但是我也一次又一次学会了战胜恐惧,也让我更大胆,更自信,更之独立!
儿子十一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慢慢回忆着:孩子小时候,我们把他保护得太好了,所有的活动全程陪同,离开我的视线五分钟,我绝对炸毛,结果一个男孩子变得唯唯诺诺,不自信不独立!我们及时反思,发现他的游戏世界无菌也无聊,结合我们成长的经验教训,决定“放养”。之后,旱冰鞋就玩儿坏5双,他兴致勃勃不断选择高难的路段挑战自己;男孩子打架,随他,男孩子的世界不能没有“拳头”,谈判合作在打闹中也能学会;楼顶鸟瞰,游泳玩火,我们默许;锋利的工具由他玩儿,甚至10年前支持他经物流买回来一支仿真步枪……失去过度的保护,孩子就赢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会管理恐惧,变得越来越独立。
可环顾周围,家长们还在努力保护孩子,不让受到一点点的伤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种过度的保护恰恰有可能导致更可怕的儿童精神疾病,如抑郁,自恋,情感共鸣下降等。冒险是孩子的天性,适度参与有冒险意味但并不会威胁到孩子人身安全的活动,是非常明智的。
Elliot 的父亲表示他一直训练儿子使用武器,这意味着他可以保护自己。当他的叔叔和祖父把枪扛在肩上的时候。Elliot 的枪是拿在手里的,是他及时开枪射死了一头熊,救了全家的性命。
假如Elliot Clark的父母,360度无死角,全方位保护他;假如Elliot Clark的父母没有教他使用武器;假如Elliot Clark的父母不让他参与危险的钓鱼活动……故事又会是怎样的?
我们为小Elliot Clark鼓掌的时候,是否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环境太危险了!其实看一下出事的概率,还是很小吧。世界没有更危险,是家长却更忧虑了。
国外许多有识之士,都身体力行地创造这样的冒险乐园:英国的土地游乐场,欧洲风格的森林幼儿园,探索训练营……无一例外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想想吧,当孩子们看见,一条空中飘荡的破损的绳索,明明知道荡远了会过小河对岸,荡近了就会落到河里,可他们依然争抢着去尝试!那情景多么令人振奋啊!
我们真应该身体力行剪开孩子身上的绳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世界,给他们试错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和这个世界相处。我们把一切都磨圆了,那么他们碰到尖锐的物体时,是不是会伤了自己?
前几天,广州一名疑似9岁男孩,驾驶一客运车辆,在增城区荔新公路行驶四十多分钟,身边没有任何人。警方接到报警后,将该车辆拦停并将车上男孩控制,所幸未引发交通事故和拥堵。
骂完“熊孩子”,我们是不是有点佩服他。其实,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驾车,如果不想触犯法律,可以找一块私家空地,清理障碍物,让孩子享受驾驶的乐趣。
不做危险的事就更安全吗?否!孩子终究得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环境,学会如何应对那些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最危险的事!
比起防堵,正确的引导是不是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