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为什么读绘本
运城国际低段的孩子都在读绘本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9岁之前的儿童的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论述是浪漫、混沌、整体、我与世界不相分离的。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是以象征性的方式来理解外部世界的。而绘本的故事突出的特征在于象征性(多数故事还适合自居),从而成为孩子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的一把钥匙,或者说最好的营养。
以故事为本质特征的绘本,就像儿童的精神奶粉,均衡地作用于儿童的精神发育,同时地促进儿童的认知、道德、心理、情感以及社会化水平。
因此,针对学龄前和一、二年级的孩子就要找既符合规律又能引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殊课程:那就是读写绘。
我相信所有人都听过这首童谣,它伴随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曾温暖过我们幼小的心灵。我们就是在和父母充满爱的交流中长大的。我们到现在也忘记不了那些童谣,是因为这些童谣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人类的语言,尤其是父母亲的语言是饱含着温度的,所以不论是故事还是童谣都像温暖的春风一样抚慰着孩子的心灵,启迪着孩子的灵魂。所以绘本的亲子共读在孩子低段也是很重要的呀。
但是父母们一定要知道,绘本最重要的不是图画,更不是文字,而是故事,用孩子看得懂的图画来讲故事。让故事伴随着孩子成长,同时让它在孩子的人格形成、情感态度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发挥作用。
二、绘本有哪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5—12岁的孩子视为“勤奋对自卑”阶段,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最需要的就是从一定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感,这样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形成能力品质,反之则将产生自卑感,形成无能。 具体到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他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所有绘本中,关于“爱”的母题必不可。少。例如《逃家小兔》或《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等等。当然还有关于“成长”的母题,比如《胡萝卜种子》、《小黑鱼》、《巴特安的裁缝梦》等等。还有关于“认识自我”的母题,《笨拙的螃蟹》、《五个丑家伙》、《我不知道我是谁》、《小猪变形记》。当然,还有“游戏”的母题,像《奥莉微》、《蚂蚁和西瓜》、《好饿的小蛇》、《母鸡萝丝去散步》等等。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我们付出的爱是重要的。不但从物质上,也要从精神上让他们感受到爱、安全、温暖。
三、父母和孩子共读绘本要注意什么
1、父母对绘本认识的误区
有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读绘本就是让他多识几个字,为将来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他们认为,孩子越早识字越好,至于孩子了解不了解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并不重要。拿到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家长并不知道这是一本让孩子享受乐趣的书。而是让孩子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文字上面,逼迫孩子结结巴巴地把书上的文字一个一个的大声念出来,却完全忽略了精美的图画。
那么识了字就等于能读书了吗?问题是我们有时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也没有明白它的意思。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才算是读书。例如一些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看上去是识了一些字,但为什么无法理解书本,无法吸收知识呢?
所以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读绘本不是为了识字,它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绝大部分孩子喜欢听父母讲故事,他们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讲故事的人,表情专注地听故事。在听故事的时候,这些孩子往往会陷入深思。其实,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被故事吸引了,事实上,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而是已经在头脑中构建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陌生的概念无法想象的时候,书上的图画便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有了这些图画的帮助,孩子就能够想象并理解更多的事物。
幼儿时期培养的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美的绘本,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孩子们从刚开接触到的就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
2、亲子共读时的氛围
每当黄昏或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到了孩子们的故事时间了。此时,爸爸妈妈们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就要给孩子讲故事了。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最好是固定的。因为孩子如果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那么这个时间将成为专门属于他的最美好的时刻。他将每天期待这一时刻。
妈妈温柔地环抱着孩子,孩子耳边轻轻响起天使般的声音。那种温暖,那种幸福的感觉会伴随着绘本故事,一起流入孩子的心田,成为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孩子对书、对阅读的热爱从这时就开始了。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孩子自己看书无法得到的。
如果想让孩子很快喜欢上阅读,讲父母本身一定要对所讲的内容深深共鸣,当他对所讲的故事充满兴趣、感动,发自内心去讲故事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像听故事的人传达故事内容,才能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感动与共鸣。只有真实的情感才是能打动孩子的钥匙。这就要求母亲在讲故事前自己要把去读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自己去读。因为只有你自己去读,才可能在读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后思考自己的人生,才有东西去和孩子进行深入地交流。如果你不了解图书中究竟有什么东西让孩子如此喜爱,你当然无法走入孩子的世界。
3、孩子不喜欢被问题打断
想以怎样有趣的方式进入故事,那是母亲个人的智慧。但在讲故事时,有的父母喜欢停下来不断地问孩子问题。“故事里有几只羊?几只大羊?几只小羊?有几只大灰狼?大灰狼为什么要来小羊家敲门?”……听故事的时间,本来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但他不得不准备回答妈妈不时提出的问题,这样还会有听故事的乐趣吗?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不会再盼望妈妈讲故事了。讲故事就管讲故事,不要总是东问西问,因为这些问题仅仅是成人的一些想法。如果孩子听完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刚刚经历了一次情感的高峰体验,他自然会找你交流,因为那颗小小心灵里的快乐,会急切地想要找个出口流淌出来 。我女儿每读完一本《猫武士》,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来给我讲故事。这时你再适当问上一两个问题,孩子也会很乐意回答。
4、孩子可以反复读同一个故事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当孩子每天都固执地要求他把同一个故事讲好几遍时,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的回答是,不要说是一天,一周,甚至是一个月之内孩子都要听同一个故事,读同一个绘本,那也没关系,因为这是孩子一次次最快乐的情感体验。
因为一次次的“听”和“看”绘本的过程,也就是儿童一次次把握这个故事的过程,直到他完全把故事了解得清清楚楚的时候,他才会转而寻求适合自己的其他绘本。家长在此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其他同样丰富优质的东西补充给孩子。因为孩子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丰富”。所以在孩子处于低段时,还要补充一些传统经典的童话故事,它们在对孩子心智的培养上更有力量。
孩子有时会自己去找绘本读,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矮矮的,适合孩子身高的书架或书柜方便他随时取书。让孩子有自己的阅读空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富有”(精神上的),培养他与书的亲近关系。让孩子知道积累和珍藏图书、了解图书管理、分类的基本常识。当然,也需要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阅读和购买图书,让孩子真正与书交上朋友。
好了,母亲可以开始讲故事了。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