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开始实践快速阅读,坚持每天阅读,今天是第143天,也算是2019年一个立起来的flag吧,分享一点总结和心得。
读书带给我的改变
我觉得读书给我带来的改变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实践 + 认知。
实践:来自个人成长和解决我当下问题的书籍;
认知:对应一些传记、历史类书籍、以及最近在读的艺术科普书籍,读传记为了了解不一样的人生,读通史为了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都是想要拓展认知边界。
这也是我读书的目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认识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1、读书->实践->解决问题
《早起的奇迹》一定程度上帮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极简主义》给我带来了简洁的个人空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关注圈」和「影响圈」部分解答了我在与人交往上的疑问,这种就是很立竿见影的“读书效果”,是行动层面的帮助。
2、读书-> 拓展认知边界
读历史和科普的书籍会有这种感觉,这个过程有些慢,对我来说,历史类书籍和不熟悉学科的科普类书籍比较难啃,需要耐心。但总归是个过程,慢慢积累下来会觉得,好像看世界的窗户变亮了。读书某种程度上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人生短暂,我希望自己能尽可能认识我生活的世界,它的历史 它的内在,它有趣的故事。这是认知层面的帮助。
3、读书->激励成长,影响生活态度
更为重要的帮助是,读书是让我看到他人的生活,看到更多人性的光辉和智慧,它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和冲击,是深远的。
读的大部分传记都对我的成长有激励:《曾国藩传》《富兰克林自传》《曹德旺传》这些人的人生和理想给人力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到的“良质”—— 作者阐述的物与我不再分离的状态,享受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连接,很像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这是精神层面的帮助。
【快速阅读方法论】
我阅读的时间一般是起床后30分钟-1小时,以及饭前饭后碎片时间、还有周末的部分时间,我读书的速度很快,分享快速阅读的心得如下:
首先,这个方法适合实用类书籍以及非虚构类,像《红楼梦》《倾城之恋》《巴黎圣母院》之类的文学不在讨论范围内。
其次,心理建设,放弃:【读书就要一字不落从头到尾读完的执念】
原因1: 那样会读的很慢甚至很快放弃
原因2: 即使一字不落慢慢读 也不可能全记住。
原因3: 读书是为了怡情养性涨知识,「理解运用」「更好地去生活」才是目的
因此,实践快速阅读的核心要点有以下两个:
1、【读前】带着问题读书
> 有时候是因为有问题想读书。
比如我不知道如何管理时间,于是找朋友推荐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或者我想了解一下曾国藩写日记的习惯是怎么来的,于是读《曾国藩传》。
> 大多数时候,问题是拿到书后提出的。我会翻开一本书的目录,找到自己最想要了解的1-2问题,通过阅读回答自己心里的问题。
比如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首先浏览目录,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生命靠负熵而生,这一理论是如何得到的,于是全书我关注的都是得到结论的过程。
2、【读后】立刻分享,立刻实践
立刻的意思是【立刻,马上】
分享/记录:比如读完《全球科技通史》的两章,就会立刻回顾我读了啥,写下收获~ 我的读书笔记一般比较短,大概一两百字,放在电脑的备忘录里,回看也很方便。当把读过的东西整理出来之后,会发现对刚刚获得了什么更加清晰具体,而非只是停留在“我获得了很多知识”的爽感。
实践:比如之前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极简生活》《断舍离》三本关于极简的主题阅读,读到一半就去扔东西、整理房间了,再读 再实践,最后房间真的成为了意料之外的整洁的样子。这样来【用】书,就不会读完就忘啦。
阅读系统改进
在整理这篇文章和回看阅读系统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阅读中的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问题: 过于随意,不够系统化:有时候看到哪本就读哪本,常常目标不够明确。但是回想起来,其实目标明确想要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或是想要和作者讨论问题的时候,读书的效率是最高了,思考和记录也更深。
改进1:提前列好书单,提前一天写下第二天早上要阅读的书,这样早起的动力会更强,阅读效率也更高。
改进2: 对于非常喜欢也有感悟的书籍,尝试写写较为深入的书评,提供更有价值的分享,也是对自己的锻炼。
在今年之前,我的阅读量真的小的惊人,但一旦开启了阅读的大门,就真的离不开读书的乐趣了。昨天读到《红楼梦》一边唏嘘自己对于文学的无知,为什么才读这样的巨著,一边竟然有些庆幸 因了之前没读过什么书,我还有大把的好书可读,也当作是另一种幸运吧。
昨天图书馆顺便拿了一本书,季羡林先生晚年的作品《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他在序言里
《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中说:
在发明文字之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一代人的智慧。
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