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叫小樽,自然大不了。也许,只有这样安静小巧的地方才能担负起《情书》里那段青涩、纯情的回忆。在小樽运河及其周边慢慢踱着步子,想着两个藤井树偶然与必然的情感经历,希望能遇到某个场景,从未谋面,却又似曾相识,于是,这里注定是个浪漫的地方,温情小樽。
娴静的小樽运河
小樽运河能够成为小樽市的观光标志的确是个奇迹,一条废弃的运河,一排弃用的仓库,原本是可以伴随城市的改造被掩埋、拆除的,但这条狭窄的小河却戏剧性保留下来,并仅稍加整治,成为一条通贯小樽历史与现代的重要脉络,在小樽运河旁边走走,既可以触摸昔日的繁荣,又可以感受今日之闲情。
据说,小樽运河开凿于1914年,主要源于1873年,札幌发现了煤炭,毗邻札幌的海港小樽便成为煤炭输出港,以及北海道仅次于函馆的第二大商业都市。然而,小樽地势多为山地,平地较少,于是,小樽展开了填海工程,并在新形成的海岸线外着手兴建人工岛,为了取得填海的沙土, 1914年,在小樽内地开始开凿小樽运河,并使其成为小樽装卸货物的重要运输码头。但这种靠人的力量卸载的方法在二次大战后开始萎缩。加上二战后,因为贸易减少,小樽运河已丧失其功能。之后,随着札幌的快速发展,小樽日渐没落。
废弃的小樽运河,由于缺乏使用与管理,运河两端开始逐渐呈现堵塞、淤积现象,一到夏天,淤泥的恶臭成为小樽都市管理的重大难题,将无用的运河填埋起来,建设成马路干道成为政府与工商界一致支持的主流呼声。
于是,小樽市决定把小樽运河转换成道路,但当道路施工开展到运河区时,将矗立在运河边石造仓库中一些有碍观瞻的杂物清理后,人们意外发现小樽运河景观的美丽与迷人之处。因此,小樽运河被重新定位,两侧是大正年间以砖块搭建的小村仓库群,河岸边有的一排雅致黑的煤气灯,蓝天下自在飞翔的白鸥,当它们倒影投射在河面上,散发出一种小巧精致的魅力。从此,小樽也由一个过气的小商港,发展成观光重镇、浪漫之都。
一直想感受夜色下的小樽运河,于是,即使主要街道已经走完,还是坚持等到了暮色降临的时刻。看惯了诸多城市的璀璨夜景,小樽运河的夜晚算不得光鲜,整个仓库群也不像国内常见的古城小镇,总要在黑夜中披挂上一串小灯用以勾勒轮廓,彰显存在。
小樽运河没有在亮化上花费太多力气。那几十盏黑色的煤气灯和紧贴沿岸的一串小射灯支撑着运河的主要亮化任务。斑驳的仓库群砖墙上敞开了几扇小窗,里面透出柔和的光,那是尚未打烊的各色店铺,它们隐约存在,不招摇、不喧哗。
按照固有的眼光来看,两岸的灯光太微弱,是不足以照亮整个运河的。然而当缓步慢行时,沉沉的夜色模糊了白日里的细节,静静的河水摇曳出暮霭中光影,浮躁的心也渐渐平和,此时的小樽运河竟比白天又多了几分的静谧和安宁。有了这样的氛围,为何还要去酒吧寻找情调。河堤漫步,水岸斜倚,不必刻意,便有了放松身心、独自冥想、细语倾诉的合适之所。
这种感觉在清新的小樽,在娴静的运河,需要暮色笼罩,需要星空映衬。如此这般,这般甚好。
情调小樽
小樽被称为玻璃之城,玻璃制品和音乐盒是小樽特产。一条街上分布着各色相关店铺,如大正哨子馆、北一哨子、八音盒堂等,其中“哨子”一词并非指口哨,而是玻璃的意思。各类制品品类繁多、款式各异,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原本想带一两件玻璃制品和音乐盒留作纪念的,只是,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繁多的品种,绚丽的色彩,不同的旋律,反而令人无法耐心去欣赏它们每一件的独特之处了。
也许源于个人喜好,抑或由于知之甚少,总觉得同瓷器相比,玻璃制品有些轻飘和喧哗,且多数制品的故事新一点了、沉淀少一些了,适合不经心的走走看看,倘若驻足细细品味,背后的情节总缺少足够的支撑。
然而,透明的玻璃点亮了小樽,悦耳的风铃愉悦了游人,舒缓的旋律柔软了心灵,若只将其作为风景的一部分,走走、看看、听听,信手捧起,再轻轻放下,即使未能钟意一款,却可不时微笑拂面,此行,便足以。
海边人看到大海虽然不会再有激动,却总会多一份亲切感。
小樽美食
计划去吃著名的小樽寿司,但走着走着,还是被巨大的虾夷贝吸引,原本只想当零食,但吃了第一只便欲罢不能了,于是,当即决定放弃小樽寿司,改在路边店里品尝肥美的本地海鲜,加工方式当然是永恒的BBQ(烧烤)。
北海道著名的蜜瓜,咬一口蜜汁便融化在口中。
可以生吃的玉米,水果的清脆,甘甜的口味。
海胆、墨鱼、螃蟹味道的特色冰激凌。
蜜瓜红茶味冰激淋,女性顾客排名第一,也是我的选择。
下一篇:风情北海道--美瑛、富良野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