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撰文/小苹果
引言:中国的瓷器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的瓷器史,半部在龙泉。-------陈万里
在浙江省境内西南部,著名的青瓷之都“龙泉市·上垟镇”,便是千年窑火的腹居地,流淌着瓯江,高峰入云,古今共谈。与江西景德镇瓷器不同,龙泉以青瓷独步天下,龙泉青瓷,始烧于南朝,延续至今1500年,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
从上海去龙泉,2015年开通高铁,3小时到丽水市,从丽水市转城际巴士1个小时到龙泉市,从龙泉市汽车站坐车半小时到上垟镇青瓷小镇。江浙沪大多数自驾前往。沿路一带都是风光、历史、人文,尽收眼底。龙泉市属丽水市下,是两个城市,以前总是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以至于做攻略时,在地图上搜“丽水龙泉青瓷”闹笑谈。
一方水土一方人,龙泉市在瓷器爱好者眼中是朝圣之地,这里除了青瓷,还有哥窑和弟窑的传说,北宋时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哥窑,便在龙泉这片土地上,哥哥章生一和弟弟章生二的故事,为本地美谈。龙泉在古代叫龙渊,因唐朝与李渊名重,故改名龙泉。
茶圣陆羽在《茶经》记载:
「若邢瓷类银,青瓷类玉,邢不如青也;若邢瓷类雪,青瓷类冰,邢不如青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青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青三也。」
陆羽生于唐代,对青瓷类玉类冰和白瓷的类银类进行比较,说明在唐代时,青瓷的地位已经高于北方的白瓷。
就地取材,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然泥釉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则取于窑之近地、其它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以柴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艳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暇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
在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了颠峰。
「釉面无纹片,胎质为白色,或朱砂色,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豆青次之,蟹壳青为劣品」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
「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水龙泉)等府烧造」
“处”指处州,丽水古称处州。
这两段对龙泉青瓷详实记载,传递出一个信息,凡是烧造出来上等的青瓷,连本地县官都是没有眼福,直接进入权利贵族阶层享用。
龙泉青瓷走到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弱。到上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大窑群落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了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一九五七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批示恢复青瓷生产。五十年来,龙泉青瓷又开始声名鹊起,重铸昔日辉煌。
�
制瓷工艺
制瓷分为:采练矿土、拉坯、修坯、晒坯、(刻花)、上釉、烧制。根据需求的不同,会有刻花、贴塑、雕塑、釉上彩、釉下彩 等细节步骤。
传统的龙泉窑烧制方法是置入匣钵中之后,再放进龙窑或倒焰窑中,用木柴烧制,火与土的结合产生多种化学物质释放,这种方法烧出来的瓷器固然精美,但成品率低,在当下工业化时代,传统的烧制由于成本过高,现今都采用煤气烧制,一来,成本低廉,二者,成品率高。
龙泉窑分两次烧制,一次素烧,即在未上釉的情况下窑温800摄氏度左右烧一次,打磨精细之后,再挂釉1300摄氏度复烧一次,与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不同,景德镇是一次烧制而成。
尾声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将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的热爱融入这青山绿水,千峰翠色,土与火与水的青瓷里。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农耕时代,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对器物的极致匠心,不断的追求美和提练美。
生活中充满了轻重缓急,有快有慢,买花载酒,且吃且喝,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