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维他命”父母

有的人走到哪都能带来快乐,有的人只有走了才能给人带来快乐。

                                                                         ——奥斯卡.王尔德

一个12岁的花季少女,怀着无助、痛苦、绝望的心情坐在自己的书桌前,写下遗书的最后几行字:“做人太难了,没人理解我。。。”,之后,走到阳台的窗户边,纵深一跃,跳了下去。

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是在第二天,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说实话,这种事情如果在网络上看到,唏嘘一番作罢,但是这事就发生在身边,除了震惊还有些愤怒。小孩就读六年级,大人眼里的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小孩一向学习成绩很好,但这次期末考试,孩子考得不大理想。老师告诉了小孩家长;小孩妈妈回到家后,看到趟沙发上正在玩手机的孩子,生气之下打了孩子;晚些下班回家的爸爸又让孩子“罚站”。当天晚上悲剧酿成!

我在心里试着复原了一下小孩生命最后几个小时的内心世界:哎,我成绩没考好,我是不是很没用啊(很自责)。妈妈打我了,看来我是真的很差劲,妈妈不是一直都很爱我的吗?我到底该怎么办呢?要不我暑假再好好用功,说不定还有机会呢?只要妈妈不那么生气就好了。。爸爸好可怕,让我站着反思,我哭了,我好委屈,我太难受了,没人理解我,没人爱我了。。。。

有人说小孩子内心太脆弱了,抗挫折能力太差了?试问,抗挫折教育是什么?作为家长的你给小孩教过吗?你是怎么教的呢?

“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好好学习你才能考上好的中学,如果上不了好中学,中考就会考不好,考不好咱就上不了大学了,上不了大学,以后出了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会活得很辛苦的。。。。”

“孩子,咱不要玩了,多看会书吧,多练几道题吧,你的第一要务是学习。。。。”

“孩子,小升初了,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暑假妈妈给你报了**辅导班。。。。”

作为家长的我们,习惯了以上重复的“言传”,将自己的焦虑、压力自以为是地传递到孩子身上,孩子像个陀螺一样,小小的身躯在我们的掌控下“有序旋转”,我们忘记了她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喜好,我们仗着她对我们的爱,摆布安排孩子的一切。扪心自问,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失败呢,还是我们自己呢?

挫折教育是在遭遇到困境时有自我修复、重整旗鼓的力量,哪怕身处泥泞,心中也有信念和希望;是身处逆境时,用家人给予的强大的安全感去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暂时地放过自己;是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瓶颈或绝境时,有尝试战胜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也有大不了换条路的随性;是我想赢,也不怕输,如果真的是我不擅长的,那也没关系,去做我擅长的事好了。人生海海,不过尔尔!

12岁的孩子,大概我们没有教过她: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好,以后的人生我们会多条选择,也许会活得更容易些,所以爸爸妈妈希望你好好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我们也没有教过她: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说是暂时的困难,我们需要有勇气就解决它,人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起来的,宝贝,你也一样,但是如果凭借个人能力解决不了,你可以随时来找爸爸妈妈哦;我们也没有教过她:这个世界很美好,也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如果人生中真的遇到了过不去的坎,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咱不大不了换个道呗!

归根结底,这一切悲剧的酿成根本原因不在孩子的脆弱,而在父母。她那么懂事(也许也是想讨好父母),母亲打她,父亲惩罚她,她满腹委屈都没有太多违逆;如果不那么懂事就好了,大声争辩,反抗,摔门出去。可惜父母的教育“太成功了”,孩子保护自己的羽翼被父母亲手折掉了,她痛苦,绝望,但她无处可逃。

这一辈子,父子或母子一场,是多么美好的缘分。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有能力,尽量做个能给孩子提供“维他命”的人吧,如果不能,我们也至少做个“无毒”的父母,尊重、支持、理解和陪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