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新词:三观进化。它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用呢?
下面我们先来聊聊‘三观’。
三观正≠三观正好和我一样
三观是一种“操作系统”层面的东西,让他人接受自己的三观,就像把安卓应用装到苹果手机里一样徒劳。
如果“三观不合”仅仅指性格习惯喜好不同,就像“用苹果系统的”觉得安卓就是不好用,那倒还好办。
可如果“三观不合”指的是价值观问题,潜台词就不仅仅是“不合”了,而是“我三观正,你三观不正”,所以“三观正”就变成了“三观正好和我一样”的缩写,成了金庸小说里的“正邪不两立”。
其实我不反对“三观”,人没有“三观”,生活就丧失目标感;工作缺乏“三观”,做事就会没深度;但“三观”又常常成为我们进步的障碍。
网络越发达,你越容易只接近那些“三观相同”的观点,你的身边也只剩下那些“三观一致”的人,你越容易产生“真理在手”的幻觉。
“三观”不能没有,但需要进化,而能帮助你进化的,恰恰是那些“三观不合者”。这不容易,但成功都需要“逆风飞翔”。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观进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与三观不合的人相处
《论语》里有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和谐,“同”是相同,有点像西谚中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
“和而不同”是职场上最基本的要求,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
1.不要动不动就暴露自己的价值观
同事之间一切关系都是为了配合工作,就事论事,淡化“价值判断”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对他人起码的尊重。
而价值观就像性器官,人人都有,但没事拿出来显摆一番,那叫“露阴癖”。
你匿名在微博上撕,在评论上骂,自然有“同好”叫好;但日常生活中都得收好“胯下之物”,否则,在价值观不同的人看来,就算是一种“办公室性骚扰”。
2.性格和做事方法的“三观不合”一定会在工作中暴露出来,无法回避,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我们工作配合不好,是因为大家的做事方法差异太大,并不是谁针对谁,最好是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
“君子和而不同”另一层意思是说,虽然可以跟“三观不同”的别人相处,但永远坚持自己的三观,这就很容易被理解为“虚伪”。
所以这种处理“三观不合”的方式,还是非常表面的初级阶段。
面对三观这种“操作系统”层面的差异,大部分人能做到的只是容忍,只有少数人能走到下一个阶段——理解。
中级阶段:理解三观不合的人的言行
《史记》里有一个“吴起吸脓”的故事:一个士兵的脚受伤化脓了,将军吴起就用嘴给他吸。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有人问原因,母亲回答:“当初我丈夫也是脚上长疮,吴将军用嘴给他吸,他就感动而战死。现在我儿子肯定活不长了!”
母亲很清醒,因为她清楚小兵和将军的差距,清楚人性。
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他人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同事、领导或下属的办事方法跟自己的三观不同。
比如有人说:“我的下属理解能力太差,话还特多,布置一个任务下去,跟他们解释的时间,已经够我完成两件了。”
但实际上,你也是对方眼中那个“三观不正”的人:“我的老板太自以为是了,永远都要按他的理解走,还很没耐心,好好好,你行都你来。”
大部分人在对待冲突时的思考逻辑是:我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可理解的;你的行为,跟我不一样的,要么是蠢,要么是坏,要么是既蠢又坏。
我们评价别人的“褒义”和“贬义”形成了一个“价值光谱”,而每个人的坐标原点都不同:
“注重效率”和“专断独行”、“小心谨慎”和“理解能力差”都是同一种做事方式,之所以处于价值光谱上不同的位置,仅仅是你们的坐标原点不同。
“认识自己”就是找到那个坐标原点,开始意识到你所认识的世界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样子——这就成为“理解他人”的第一步。
当然,“理解他人”最大的障碍从来都不是“如何理解”,而是“我为什么要理解一个傻X”。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想:如果我理解他,他不理解我怎么办?言下之意,自己单方面“付出了理解”,会吃亏的。
可你要知道,当你和同事产生纠纷时,你的上司差不多就是用我这种思维方式——这两人能力都有问题。
所以,有能力“理解三观不合的人的言行”的少数人,相当于能够把Windows的程序,兼容到苹果系统上来;
而更进一步,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安装了“多操作系统”。
不过,在初、中级阶段,你的价值观仍然是不变的,真正会让你感到“蜕变之痛并快乐着”的,是极少数人才能进入的第三阶段——进化。
高级阶段:进化自己的三观
有一种进步叫“在跑步机上前进”,这个跑步机就是你的价值观。
一类是该领域基本思想的经典作品
一类是与主流观点产生分歧的非主流观点作品
还有一个是两类观点的集大成者。
比如经济学,一边是亚当斯密、李嘉图、哈耶克这一派的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家,另一边是不停地挑战当时主流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非主流的学派。
这两类观点才叫“三观对立”:
古典经济学认为“大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行为经济学则发现“大人们”也有很多“趋害避利”的“不经济”的行为;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凯恩斯主义更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这种阅读方法的理由是:任何观点之间都存在“继承与反叛”的关系,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
读完“哈耶克”,就一定要读一读跟他对着干的“凯恩斯”——只有那些仔细研究过“凯恩斯主义”,而不是只读了几篇经济史文章的人,如果还是坚持相信“哈耶克”,才有资格自称“哈耶克信徒”。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如果你看见了一个新观点,让你觉得非常有道理,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些跟它相反的观点,让大脑多多进入“自我互喷”的状态,才能真正领会到这个观点的来龙去脉。
而人之所以相信了一个观点,就拒绝接触“三观不同”的其他观点,其实是源于内心的恐惧,怕自己动摇,怕自己再次成为“迷途的羔羊”,用“三观正”这种虚幻的秩序,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但也封住了自己进步的空间。
你还没有到:明辨是非的阶段
“三观正”这个词,总让我想起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序言”的第一段: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
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
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其实,老爷子并不是说“明辨是非”不重要,而是你还没有到“明辨是非”的阶段。
人生在某一个阶段,总觉得自己大彻大悟,可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从一个迷雾走进另一个迷雾。
你现在觉得十年前的自己很幼稚,焉知十年后的你,不会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幼稚呢?
现在,你还觉得自己能“明辨是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