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里说,一个姑娘今年27岁,她本科毕业后在一线城市工作了半年,后来因为工作上的一些挫折和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她极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接受父母费尽心力安排下的一份工作。
她打心眼里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刚刚三个月,很快就要转正了,可是她却很痛苦。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接下来的那些漫长。可是如果她干不好,父亲扬言会跟她拼命,父亲会对她拳打脚踢,直到打的她服软为止。
她的父亲和母亲,关系很不好。母亲特别强势,她的要求别人必须服从,如果孩子顶撞什么的,她管不了就会交给父亲的拳头。20多年来,她已经被打怕了,上大学寒暑假时她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毕业了就更不愿意回去。
可是父母不同意,他们逼着她回去,接受他们的安排。
她回去了,做着自己不喜欢不对口的工作,无助而痛苦。她很纠结,究竟要不要离开父母,去自己想去的一线城市打拼,哪怕苦点累点都没关系。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都是以爱的名义,所谓的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来绑架孩子的自由,绑架孩子的人生,绑架孩子的一切。那不是爱,是暴力!
父母们啊,你们真的是为了孩子们好吗?你们知道你们给的好孩子会喜欢吗,是孩子需要的吗?你们有这样自问过自己吗?她喜欢樱桃,你们以为她需要的是草莓,就想办法给她买草莓,孩子不要吧你们伤心,要吧又难以下咽。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认真的了解一下孩子真正的需要呢?哪怕你们认为樱桃不好吃,可毕竟吃樱桃的不是你们,是孩子,是孩子啊!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也得讲求方式。你以为替她安排好了一切,她就应该按照你的方式来实行,她也应该感激涕零。多少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啊?孩子不是你们自己的私人物品,可以随意摆布,随意控制。他们是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活,自己要走的路,自己要经历的磕绊,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人生。他有权利去选择该以何种方式去过他的生活,而不是由父母来决定。所有的父母应该终身都学一门叫尊重的功课:尊重孩子的心愿,尊重孩子的人生,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她和你是一样平等的个体,她不因为做了你的孩子就要低你一等,在你的爱里唯命是从,做你安排里的奴仆。她需要的是你们无条件的爱,就是不管她做什么,只要不是危害社会和他人以及自己的,你都应该无条件支持。
别再说什么你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那太自私。你们不过是为了自己好,孩子服从你们的安排是为了满足你们的虚荣,是为了你们自己心里好受,是为了你们不用那么替她操心。
早上出小区时,家里养的小狗在开门的一刹那嗖的射出去了。高同学说你看我和狗狗的相处模式多好,谁也不用束缚谁,我去办自己的事儿,它去撒自己的欢。不像爸那样,一出门就把狗关在家里,不让出门,怕它跟着。其实狗和人是一样的,谁也束缚不了谁,束缚的结果只能是抗拒。
《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一个典型的父母束缚的牺牲品。
她的外婆终其一生都在安排规划着她母亲的人生,丈夫,孩子,房子,让她学会鸡蛋的六种做法,要取悦男人就应该学着考一个派,管理好一栋房子远比其他重要多了。
于是乎她的母亲从小就渴望着与众不同,和校长建议将家政课换成男生们上的手工课,一辈子都在梦想着穿上闪闪发光的白大褂,挂着听诊器,让男人们艳羡地看着自己娴熟的做手术,就连嫁人都要和别人不一样,当她母亲第一次看见东方人的黑头发时就情不自禁地吻了他。
她的母亲一生都在渴望过与外婆不同的生活,并在外婆粗暴地干涉她母亲的婚姻时,她的母亲发出了呐喊:这是我的人生,妈妈,我的。可是就在她母亲一辈子都没有上成医学院后,她母亲又重复着她外婆的悲剧,想方设法想要规划好她的人生,当医生,当医生,当医生。
在她按部就班地按照母亲给设计好的人生轨迹前进时,越走越觉得压抑,那种重压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密布压的她喘不过气来,直至最后不堪重负葬身湖底。
故事沉重的让人不住叹息,就像作者所表征的:我们终此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一个孩子生而都像一件雕塑坯子,你可以为他描摹出善良,正直,责任感,有爱心,孝顺,阳光,积极,但是,你不能给他雕刻出他未来的人生,她未来的模样要靠自己去雕饰。
教育的学问太大了。有多少父母,当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时自己却固守原地,用他们从父母那习得的未经审查的理念教育着他们的孩子,做父母的终其一生都应该学着怎么做父母,而不是学着怎么控制孩子,越俎代庖地规划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