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此片文章是另一位儒家圣贤孟子所写,在文章的开头他介绍了所有人的四种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儒家向来所擅长的仁者爱人,对别人同情,做好事。羞恶之心,指的是现在我们常常所说的伦理道德,什么事情你会做起来很羞涩,什么事情是恶的。恭敬之心,这种恭恭敬敬不是对一个人溜须拍马,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张,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敬佩,尊敬,以此形成了恭敬之心。最后的,是是非之心,说白了,便是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而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仪,是非之心,则是智,那么上文所说,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从孩童时代便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不是外界的老师或者父母管教批评得来的, 而是自己本来拥有之物。
估计你会说,如果真像孟子所说的这样,每人都有仁义礼智,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法分子,坏人?对此,孟子给出了答案,文章结尾处,有一句话: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虽然仁义礼智每个人心中有,然而只是一个开始,比如恻隐之心确实可以造就仁,却并不等于是真正的仁。
仁义礼智的四种高境界,确实能用四种心来开始,但凡是开始必须有始有终,勤学苦练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成就真正的事业,要是没有抓住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加以理解,应用,实行。仁义礼智只在心中长了一个小小的秧苗,不久便凋谢了。这便是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坏人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四种心要么被遗忘到了心灵的潜意识深处,那么早已变样。
三字经中的几句话与此观点非常相似,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开头,直截了当地指出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性格都非常善良,孟子所说的四种天生以来的心便已经跟定这个人了,然而,第三句中,苟不教,性乃迁。那种刚出生以来便带有的善良,或者说仁义礼智的种子在迟迟没有教导怎么更加深入的学习后,就变了味。于是刚生下来带的善良本性便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根据两篇文章,我们能知道人生下来都有仁义礼智的种子,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然而种子需要水发养生息,在发芽的时候,需要外力,或内心的坚定来帮忙,当然,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正不正确呢?需要大家的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