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前,先给大家提三个问题:
1、为什么小孩子在生出来的那一瞬间会嚎啕大哭?
2、窗户是怎么被人类发明出来的?
3、在提第三个问题前,我想先给大家朗诵一首深情的诗:
《未选择的路》
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是我不能同时涉足啊,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其中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但是,
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是我知道,
路径延续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
多少年后,
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
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其中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
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所描述的这种情景,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你猜猜看是什么时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每天都在读书,都在行路,我们每天也都在做选择,是读这本书,还是读那本书?是选择这条路,还是选择那条路?此时此刻,我是做这件事,还是做另外一件事?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我个人把它看成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选择的书。
我认为,每本书,其实都是一个特定情景下的解决方案。而我把这本书作为我面对选择这个情景下的一本指南。
分享这首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的文字也像这首诗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韵律。
但很可惜啊,新版的《少有人走的路》把这个优点给丢了。
如果你看过这两个版本,你会发现新版的译者里多了一个译者,严冬冬。
本来非常简洁的文字,在新版中,被添加了太多修饰,之前的那份简洁、力度与韵味,已经完全没有了。
讽刺的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自律”,可是这个所谓“白金版”的翻译,我认为非常的不自律,做了太多的“加法”,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的画蛇添足。
当我读过老版后,我就回不去了。可是很遗憾,现在市面上只有新版卖,所以逼着我买了盗版。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01
这本书的书名叫《少有人走得路》,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顾名思义,如果我们把“通往心智成熟”看成是一条道路,那么它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个很奇怪的理论。
“心智成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一个人的“心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它一定是趋向于“成熟”的,至少也是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一件事。
它怎么就成了“少有人走的路”呢?
难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成熟的?
在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
熵
这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也叫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反映的是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
在一个独立的系统中,它一定是朝着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发展。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个苹果,你可以把“苹果+外界环境”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苹果,如果你不对它做什么,它就会慢慢的腐烂,这就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
比如,现在正下着大雪,我们可以把“下雪”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假设你突然看到一个雪人,你肯定知道这一定是人为堆出来的,不可能雪自己会下成一个雪人。
因为从雪变成雪人,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在一个独立系统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第一句话: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这句话听上去,又好奇怪。
好像你一出生,老天爷就要和你作对似的。
我们认为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如果它不美好,要么是我错了,要么是别人错了,甚至是老天爷错了。
我们认为,有问题是不对的。
这可能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100分,100分就代表没有问题。如果孩子不犯错,那他就是好孩子。
每个孩子也认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自己没学好,或者是自己太笨。
所以,我们总是害怕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时带来的痛苦。
但如果你理解了“熵”这个概念,你就知道“苦难”,就是我们“人生”这个系统(人和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中的“熵”。
它是一个必然增加的过程。
活着,其实就是不断对抗“熵”增加的过程。
所以,苦难,是人生的一个常态;不顺利,是人生的一个常态;遇到问题和麻烦,是人生的一个常态。
今天是周六,我想大家的心情此刻一定都是愉悦的。但是从明天开始,它的峰值一定是下降的,因为离周一上班越来越近了。据说周天的晚上和周一的早上,是心脏病发病率最高的时候。
“上班”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熵”,是一件让人难受,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我们为什么工作?因为要解决我们吃饭的问题。
“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一种无序,或者说混乱。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无序”呢?
通过“上班”去解决老板的问题,解决了,老板发薪水,于是有钱吃饭了。
挣钱多,熵少;赚钱少,熵多。
如果抛开行业、运气、资源等外部条件,从同等条件起步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赚钱多的人心智,要比赚钱少的人,在“赚钱”这件事上心智成熟。
你说赚钱多的人多,还是赚钱少的人多?
当然是赚钱少的人最多。
这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你可能会问,赚钱和心智成熟有什么关系?
“心智成熟”有很多维度,比如工作、学习、教育、沟通……,赚钱只是其中一个维度。
幸福的人生都一样,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它们在底层规律上,是相通的。
《少有人走的路》它不是哪一个维度上的技法,而是“心智成熟”所有维度“底层规律”的一本书。
02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和各种熵对抗。
要想减少“人生”这个系统的“熵”,就必须要有外部的力量注入进来,就像你必须努力去把雪堆成雪人一样。
而这个外力就是——自律。
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原则。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心智成熟”的任何一个维度,都可以用自律的四个方面,来评价你是否做到了“心智成熟”。
你一定会疑惑,如果人生苦难重重,那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没有快乐可言了吗?
还真不是这样!
当我们用自律,去对抗“人生”中“苦难”之后,我们就会感到人生的“快乐”。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1、面对问题,感受痛苦
2、解决问题,享受快乐
这两个过程不断循环……
1、推迟满足感
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会多问自己一句:
这个满足感,可以推迟吗?
如果可以,我们就会选择推迟满足感。
比如,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就是典型的不自律。在当下你满足了,但事后你会感到无尽的空虚。
如果你逼着自己早睡,再强迫自己早起,虽然当时痛苦,但是这一下子一过去,你会有深深的满足。
这个体验我不用细述,大家肯定都懂。
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那些把糖吃掉的孩子,就是缺乏自律的孩子,而出问题的并不是孩子,这一切都和他们父母的教育深切相关。
小时候,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放学做完所有作业,本想玩一会儿。妈妈说:“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把明天的功课温习一下吧。”你温习完功课。妈妈说:“这么快!那再背一会英语吧。”
原来在父母心中,作业,是永远也做不完的。早点写完作业,不但不能早点休息,还会带来更多作业。怎么办?慢慢写,偷偷玩呗。
这样的孩子,你觉得他能学会推迟满足感呢?
我们每个人的拖延症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2、尊重事实
稍微年长一点的人,对新事物一般都是看不惯的。
在八十年代,老一辈不也说流行音乐是靡靡之音嘛,那又怎样,今天它不照样是中国好声音吗?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提出过一个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是一个幽默的反讽,讽刺人们年龄越大,越不能接受事实。
你觉得抖音很无聊、你觉得头条很垃圾,对不起,很可能不是他们无聊、垃圾,而是你不懂它们。
聋子看炮仗炸开,觉得奇怪:“一个好好的画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现象层面,他都看得到,但他丢失了“听”这个维度之后,他就看不懂了。
现在很多新东西,你看不惯了,不是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而是因为你不懂。你丢失了维度。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只要它不是靠违法红起来的,我觉得我们都要保持一种敬畏。
这就是尊重事实。
去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去热爱这种变化,然后不断的学习,勇敢地走出舒适圈,永远在迭代自己。
这就是自律。
02
那人为什么能做到自律呢?
因为你的心中有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
意愿
“意愿”和“欲望”不同。
“欲望”不一定有意愿去行动;而“意愿”则可能导致强烈行动的欲望。
真正的爱是行动。
人人都想发财,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却都发不了财呢?因为大多数人只有发财的“欲望”,而缺乏发财的“意愿”。
发财的欲望不等于发财的行动。
什么是意愿?就是强烈行动的欲望。
著名作家安·兰德有句很著名的话:
“你说你爱我,但是你有我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有你的自我吗?当主语不存在的时候,谓语就不存在,就没有意义。
你知道你的那个“我”是有内容的吗?
你做了你自己吗?
只有做你自己才可能去爱别人。
所以,当你处于强烈的爱的状态下,你会意识到自己不足的状态——这是爱的一个基本指标:
爱,是你在她面前有没有强烈感觉到自己的残缺,体会到一种“我不配”的感受。这种状态才会使你改变,不断自我完善。
爱,不是爱的感觉;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作者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向他咨询一段感情问题:
“我和妻子现在的感情跟从前不一样了,我想我已经不再爱她了,她也不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呢?”
柯维问:“你们之间没有感情了吗?”
“是的。”
柯维干脆地回答:“去爱她。”
“我告诉过你了,我们之间不再有这种感情了。”
“去爱她。”
“你没有弄明白,那种爱的感觉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就去爱她。如果这种感情已经不在了,这就是你要去爱她的理由。”
“可我都不爱她了,怎么去爱呢?”
“我的朋友,爱是一个动词;而爱情这种感觉则是爱这个动词的结果。所以,去爱她。作出牺牲,听她说话,用同理心去交流,欣赏她,肯定她,你愿意做这些事情吗?”
03
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答案有且只有一个:
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
懒惰是爱的对立面。
我们所有的失败,都应该归咎于懒惰。
懒惰是我们身上的一种“原罪”。
人人都有这种原罪,无论你是老头子还是姑娘,只是每个人懒惰的程度不同而已。
懒惰,是我们内心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可能很多人不一定不同意。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人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甚至周末也经常加班。尽管很累,下班后,很多人还要强打精神陪孩子辅导功课,很多人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忙!忙!忙!
但实际上,你的懒惰与你是否勤奋无关!
那懒惰与什么有关?
恐惧
你会觉得好奇怪啊,懒惰和恐惧有什么关系?
所有的懒惰,从本质上说,都是因为恐惧。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很少去关注一些新东西,像抖音、快手,甚至今日头条,我都完全没有了解的兴趣。
是我清高吗?不是,是我对新信息的恐惧。因为我害怕这些新信息,会打破我固有的模式,害怕失去当前的现状,害怕转换角色。
我们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
我们再看看“自我完善”的定义:
自我完善,是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新的风险。
而我们却希望,仅凭我们现有的认知,就可以平安地生活下去。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破万卷,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他所有读书获得的认知,都是不断地在固化他的认知,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
不止有一个朋友和说过这句话:
“我读了这么多书,活了这么一把年纪,我觉得现在很难有人能洗我的脑了。”
我个人认为,当一个人有了这种看法,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说明他的认知已经被固化很严重了,他的认知很难再升级了。
他缺少一个他认知之外的破局点。
这样的读书,读得再多,也是无效学习。
我再举一个我自己切身体会的例子。
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不好沟通的同事。你会怎么做?
一般的做法是,俺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我们拒绝和这些人沟通,我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我们这样做真的是我们有道理吗?
不是,是我们恐惧。
我们害怕和他们沟通,宁可选择不沟通,甚至是讨好式的沟通。
于是,你处处要照顾他们的情绪,你不得不自己做大量的工作,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累,压力好大好大。
你很勤劳吗?不!你十分懒惰!
因为你害怕改变,害怕这种改变之后,需要和他们之间起各种各样的冲突。这种恐惧感或者说懒惰,浪费了我们大量的生命资源。
懒惰,让我们不想改变,只想维持现状。
可悲的是,我们宁可维持可怜的现状,也不愿意通过努力去摆脱困境。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遇到过我这种问题,而且随着现在互联网化程度的深化,以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会越来越多,这类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但是我也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出各种避免和“刺头儿”们沟通的理由和好处。
懒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诈,它不但让我们擅长伪装和欺骗,还会想方设法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
一个人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觉察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省,就越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这一幕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地球上的东非,原本是雨林,但由于地块发生变化,降雨量大量减少,造成雨林开始有一部分,逐渐变成了稀树草原。
那么,古猿也就开始分化成两支,一支选择在雨林的舒适区继续生活,一支选择了在稀树草原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生存。
选择雨林的,今天仍然是大猩猩。而选择稀树草原的这一支,最终胜出,成为地球的主宰,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