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你是否设想过,一个没有建立好与社会的纽带关系的孩子,一个同社会的“距离”过远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
疫情当下,家庭教育又何以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亲近社会呢?
一、长不大的四十岁儿童
曾听说过这样一位先生,他在一家私募任职,有着相对优渥的收入,也能对专业内的大小事侃侃而谈,给人一种“成熟人士”的感觉。
然而他的太太却说,快四十岁的他,不仅连洗衣机都不会用,生活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喊“妈”,甚至几个工作都是父亲给他找的;就连真正的朋友都没有几个,绝大多数周末时间都是和父母呆在一起,大大小小的决策仍可由父母来决定……虽然已经是上小学的孩子的父亲,可他自己,俨然还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四十岁儿童”出现?究其本质,还是父母没有为他建立起与社会的良好纽带关系,让他离社会过远了!
2020这特殊的几个月里,疫情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我们的神经,也禁足了大多数孩子的寒假生活。楼墙竖起,口罩相隔,似乎也在从物理上隔绝着孩子与外界社会的联系。试问:
疫情限行,是否也让你的孩子离社会越来越远?
二、社会化程度测试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评估自己孩子与社会间的“距离”。家长朋友不妨一起来完成一下下方的判断测试题,看看孩子是否达到了这几点要求:
↓
①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②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③做了错事,并造成了坏的结果,但能在不被人发现时主动认错。
④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
⑤对周围的人表示关心,分享自己与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其实,这是美国心理学会曾给儿童的“社会化”制定的一个诊断标准。一般来说,在上面的5条中,6岁以下的孩子应最少满足1条;7-12岁的孩子应最少满足2条;13-18岁的孩子最少应满足3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说明孩子社会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亲社会行为需要加强。
小贴士: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意义来看,亲社会行为会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当受助者的痛苦消除并开始快乐起来的时候,助人者同样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使自己也变得更加愉快,活的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都十分必要,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实家长不必为空间上的隔阂过于焦虑。趣妈觉得,换一种角度来看,疫情期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引申开去,都是意义深远的教育话题;科技的发达也使得各类知识讯息可以跨越时空、传播更为便捷;且我们还难得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
面对疫情的日子,恰恰也可以我们对孩子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
三、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趣妈认为,家长主要可以从两个步骤着手:
1. 帮助孩子认识社会
疫情中虽然孩子的正常生活被打破了,但是却有了与父母共同的话题和信息,每一个话题与信息都可以加深孩子对社会认识。
敬畏大自然
首先我们可以从疫情的罪魁祸首——“病毒”谈起,一起来与孩子读书、看影片,思考: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病毒,却可能拥有着破坏整个社会的可怕威力?
在此,趣妈推荐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的《酷科学解读生命密码:谈之色变的病毒》,它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病毒的发现与阶段性研究历史、分类和命名、基本特性,并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常见的动物病毒、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等科普知识。
此外还有耶鲁大学教授卡尔.奇默的《病毒星球》、美国作家詹妮弗.阿克曼写的《阿嚏!普通感冒的非凡生活》等等……这些都是用非常浅显的语言来描述,图文并茂,让孩子充满兴趣,加深与世界的联系,懂得这个地球,除了我们还有时时接触的微生物,帮助孩子远离看不见的病毒,进入神秘的细胞世界!
在树立了对病毒的敬畏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反对猎杀动物的行为,保护环境、敬畏生命!像经典的《狮子王》、《虫虫危机》、《海底总动员》……陪伴阅读和看影片的过程中,同样也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喜怒哀乐的共振是家庭这个小社会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方式。
认识社会运行机制
面对疫情,医生与护士们冲在对抗病毒的第一线,用勇气和认真书写了他们的传奇;科研专家为研究病毒殚精竭虑,用专业和敬业与时间赛跑;商业大亨解囊捐款,用真情反哺诠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金融业努力保障疫情期间融资、建筑者彻夜打造“火神山”、“雷神山”、文艺界积极发起宣传呼吁……甚至具体到我们的每一个公民,好好“宅在家中"、及时上报便是对抗击疫情最好的付出。
一切的一切,都体现着“各司其职”的重要,也体现着人的价值、精神之伟大。重大公共事件中不同身份者有着不同的责任,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反映的正是整个社会机制的运行方式。
身为家长,我们正可以好好利用这一道理,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呆在家中?为什么有些人要“逆行”?这样做可以为社会带来什么?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危害呢?……
陪伴孩子一起思考这些问题,也是在陪伴他们触摸世界运行的规律,了解社会运转的机理,明白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机体,这对未来培养其亲社会行为具有基础作用。
2. 引导孩子亲近社会
认识社会的基础一旦形成,亲近社会之实践便成为进一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必需。
面对疫情,大部分人也许恐慌、无奈、焦虑,但仍有很多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接受事实并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比如84岁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等都奔赴一线,古稀耄耋仍“挂帅出征”!行走不便但仍坚守一线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听到战友感染擦干眼泪继续看病人的胡明医生、每月挣600元,却用17秒的时间捐1万的袁兆文……还有夜幕降临时武汉市民的国歌齐唱、各行各业的财物捐助、以及每一个坚守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
他们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案列, 是道德高尚的表现,也对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面对全国性的疫情,你是怎么想的,又可以为社会做点什么呢?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社会做什么贡献呢?
讨论过后,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比如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联系。勤洗手、戴口罩等不仅仅是关系到自己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更是关系到不传染给别人,让孩子切身体会:保护别人的健康,你我不可分,彼此都拥有一份责任!
亲爱的父母,你的孩子达到了“社会化”的要求吗?
在这次疫情中,你帮孩子补上亲社会行为这一课了吗?
不妨检查一下以上测试,并参考一下本文中的方法。
作者介绍
我是趣妈。
华东师大教育学硕士,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教育讲师,从事亲子咨询20余年,曾在复旦大学从事教学管理,在上海社科院青少年所从事研究。参加过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叶澜课题组),出版过书。
让我们一起分享知识、分享教育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
“趣育汇服务号”(ID:qumajiaoyu)